香港地区是全球少数率先为稳定币出台“发牌制度”的地区之一,最初被视为数字资产与跨境支付创新的热土。自今年8月 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市场一度涌入科技与金融巨头布局。但如今,曾明确表达“抢先一步”意图的科技大厂却已暂停在港发行稳定币计划。

目前,香港稳定币的监管框架虽初具雏形,但市场从“冲刺”变“观望”,创新脚步因此戛然而止——香港是否仍是“稳定币拓荒地”,还是在监管强音中转入“稳步等待”状态,成为当前业界新焦点。

监管先行:香港稳定币发展步伐迅速

2024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了《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制度咨询结果报告》,明确规定持牌发行人必须确保其已发行并流通的稳定币有储备资产提供全额支持。此外,金管局还要求持牌发行人将储备资产交由香港持牌银行保管,并将储备资产与发行人本身的资产进行有效隔离。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稳定币市场的监管,确保金融稳定。

香港特首李家超此前也在施政报告中宣布,正积极落实稳定币发行人制度,并将重点发展代币化资产。金管局将继续推进Ensemble项目沙盒,支持商业银行推出代币化存款和真实代币化资产交易,例如用代币化存款结算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并协助政府将代币化债券发行恒常化。此外,报告还提及将丰富黄金投资工具,支持开发代币化黄金产品等新产品。

虽然香港在监管框架上行动迅速,但丰满的理想仍然受到现实的掣肘。

内地监管“泼冷水 但中国数字资产战略未转向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人民银行(PBOC)近期已召集多家受其监管的内地企业(包括银行及非银行支付机构),要求它们在接到央行进一步指示前,不得推进在香港的稳定币计划。中国证监会近期也建议内地券商暂停在香港的RWA项目,担心市场出现过热迹象。这反映出中国监管机构正试图给近几个月香港市场上围绕稳定币及“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的热潮降温。  

不过,有分析称,尽管中国监管机构已出手约束,但在与美国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在数字资产领域的总体开放态度并未改变,因为相关指导似乎仅针对在境外(包括香港)开展相关业务的内地注册企业,并不应被解读为中国全面否定香港数字资产发展路线。 

香港Red Date Technology公司创始人兼CEO Yifan He表示,随着特朗普政府推动美国数字资产发展的力度加大,中国依然认识到加密资产在与美国竞争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并在今年加快了对数字资产的探索。 

“目前最重要的变量是美国的动向,美国越积极推动数字资产发展,中国就越有必要做出回应,因为在两国竞争格局下,货币政策几乎是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在此背景下,不少此前在香港地区积极布局代币化计划的企业正在变得更加谨慎、低调。例如,招商银行的子公司CMB International Asset Management就在上周删除了其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声明,该声明原本宣布与币安(Binance)旗下的 BNB Chain合作推出一只代币化美元货币市场基金。 

蚂蚁集团曾在今年6月表示将参与香港稳定币试点项目,京东也曾表示会加入试点计划,但如今,两家科技巨头都已暂停在香港发行稳定币计划。

监管之下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风险管控与机构创新并重

尽管香港地区早已获准打造称数字资产中心,但中国监管机构要求收紧香港稳定币及RWA业务的做法,其实也反映出其对资本管制的持续担忧。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唐波指出,稳定币与RWA代币化涉及货币控制、跨境资本流动与投资者保护等关键问题。从根本上看,稳定币的运作方式类似于“狭义银行”,即发行完全由安全资产支持的负债。这类产品可能通过“吸走存款、重塑信贷渠道、引入新的系统性风险”对传统金融中介机构造成压力。

他认为,未来香港应聚焦由机构主导的创新,例如政府债券代币化或用于贸易结算的受监管稳定币,借此发挥其连接东西方市场的桥梁作用。

“只要香港在监管框架上与内地的关切保持一致,同时继续保持全球互联性,它仍然可以是一个可信的国际数字金融中心,而非监管灰色地带的实验场。”

相关推荐:DEX赛道风云:200亿交易量下的“技术、生态与体系”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