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行业普遍放缓的背景下,Gate Ventures 最近的一步棋显得格外关键——这家源自 Gate Group 的风险投资与生态建设机构,自 2021 年起专注于投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中间件与应用”。如今,它宣布已完成对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 ADEN 的战略性收购:ADEN 是一家 2025 年初成立的平台,月交易量超过 200 亿美元,注册交易者超 20 万,在全球 DEX 永续榜单中位列前三。按照官方披露,ADEN 将迁移至 Gate 自研的 “Gate Layer” 并计划于 11 月 3 日正式上线。

这场收购的意义,不只是增加一个业务板块。它更像是一个象征:当 Gate Ventures 这样的头部品牌主动走向链上、走向“去中心化衍生品”,这表明行业的焦点已经从“中心化平台竞争的存量博弈”转向“链上生态系统的结构整合”。与此同时,在同一时间轴上,类似项目也在涌现——如 Hyperliquid(其代币 HYPE 曾突破 160 亿美元市值)和 ASTER(上线即爆红,24 小时涨幅高达 1650%、TVL 一度突破 20 亿美元)都在分别从技术性能与生态势能路径推动行业。把这三件事放在一起,传递出一个更深层的信号:去中心化衍生品,正在成为全球加密品牌“下一阶段战略共识”。

为什么大家都在做“去中心化衍生品”

要理解这股趋势,必须先看行业的周期结构。过去两年,加密市场的主要矛盾并非“缺用户”,而是“缺信任”。中心化平台的封禁与爆雷事件,让越来越多资金开始寻求“可验证的托管、安全的结算”。与此同时,Layer 2 网络性能提升、撮合效率改善、链上资金流通成本下降,使得“去中心化衍生品”这一长期概念,第一次具备了现实的产品基础。

从品牌战略角度看,这其实是一个“认知升级”问题:在 2021 年,谁能让用户“赚快钱”,谁赢;到了 2025 年,谁能让用户“放心放钱”,谁赢。Gate Ventures 的收购正落在这一逻辑上。过去,它是撮合效率的代表;现在,它要成为结构信任的代表。ADEN 的量能与社区基础,让 Gate Ventures能够直接进入去中心化衍生品市场核心赛道;而 Gate 自研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则为 ADEN 的扩展与持续运营提供了可能。这种“量能 + 结构”的结合,是对传统交易模式的再定义。换句话说:技术不再是品牌的唯一主角,信任架构才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从 Hyperliquid(技术派)到 ASTER(生态派),再到 Gate × ADEN(体系派),各自选择了不同路径,却在同一个方向上收敛。

三种品牌路径:技术派、生态派与体系派

这三家平台代表了去中心化衍生品赛道的三种品牌逻辑。

技术派 – Hyperliquid (HYPE): 背后的团队靠撮合速度和深度改写了“DEX 等于慢”的固有印象。其增长故事非常“工程化”——数据驱动、性能可验证、做市透明。Hyperliquid 成为行业标杆,不仅因为其交易量大,更因为它让“效率”成为品牌资产。

生态派 – ASTER: 成功来自另一条路径——势能聚合。它利用生态背书、空投激励、媒体扩散,实现“冷启动即爆发”。TVL 在极短时间内突破了 20 亿美元。这样的模式是“流量型去中心化”,其挑战在于能否转化为稳定用户关系。

体系派 – Gate × ADEN: 相比之下,Gate Ventures 的选择更具“制度化品牌”特征。它既没有从零开始重建一个 DEX,也没有靠单一代币炒作流量,而是直接把一个成熟体量的 DEX 并入自己的生态,快速建立一套“去中心化可控体系”——交易有保障、清算可验证、生态可扩展。品牌想传达的是:“我们的去中心化,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种能力。”

下一个竞争阶段,拼的不再是技术

在过去,加密交易平台拼的是“多快”“多量”“低费率”。但当用户不再只是“交易者”,而成为“资产管理者”,平台的竞争逻辑就从“多快”转向“多稳”。从 Hyperliquid 的性能证明,到 ASTER 的生态聚合,再到 Gate × ADEN 的体系整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三种策略,更是整个行业的自我进化。

去中心化衍生品不再只是一个赛道,而是一种方向:它重新定义了品牌与信任的关系,也重新定义了“增长”的含义。Gate Ventures 的这一步棋,某种程度上是行业的缩影——从交易工具到生态架构,从用户热度到结构信任。当“去中心化”不再只是反叛的口号,而成为品牌的底色,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相关推荐:MegaETH代币销售超额认购8.9倍,获得4.5亿美元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