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pRadar,这家几乎见证了整个去中心化应用生态兴衰史的区块链数据平台,在成立第七年宣布永久关闭。这个从 CryptoKitties 狂热中诞生的区块链分析平台,这个曾被千万用户奉为“Web3 谷歌”的跨链数据中枢,即将在几天内彻底停止服务。消息传出后,其代币 RADAR 应声下跌 38%,最低触及 0.00064 美元。
曾经的行业基础设施,怎么就走到了财务不可持续的绝境?
从 CryptoKitties 时代走来的数据守夜人
故事要从 2017 年底说起。那年冬天,一款名为 CryptoKitties 的区块链游戏突然爆火,短短几周内就把以太坊网络堵得水泄不通。
两位立陶宛年轻人,时年 20 多岁的程序员 Skirmantas Januškas 和 Dragos Dunica 敏锐捕捉到这一现象。
Skirmantas 曾在国际软件外包公司 NFQ 担任开发者,对数据爬取和可视化驾轻就熟;Dragos 则更偏向产品与增长,两人早在 12 岁时就通过网络游戏结识。
于是,2018 年 2 月的一个周末,他们几乎是凭着一腔热血,用三天时间敲出了 DappRadar 1.0,一个简单列出所有以太坊 DApp 的网站。
DappRadar 的出现让行业第一次有了一个跨链、可验证、统一的数据目录。在高峰时期,它追踪上百条公链,成为数百万用户、投资机构与开发者每日必看的数据源。 七年时间,DappRadar 从以太坊单链扩展到支持 90+条链,追踪超过 18,000 个 DApp,月活用户峰值超过百万。2021 年牛市高峰,它完成由 Naspers、Lightspeed 等机构领投的数千万美元融资,一度估值数亿美元。
资金现实如何掐灭一个基础设施?
DappRadar 的影响力,远不止一张张排名榜单。
2020 年 DeFi Summer,它是最早发现 Uniswap 日活暴增的平台;2021 年 NFT 热潮,它的 NFT 估值工具让无数玩家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手里的 CryptoPunk 值几个 ETH;2022 年熊市,它又是最早拉响 Terra/Luna 警报的第三方。甚至连传统金融机构,也把 DappRadar 的链上数据当作判断加密资产风险的参考。
然而,影响力越大,运营成本越高。实时抓取 90 多条链的数据,需要维护数百台节点、支付高额 RPC 费用,还要对抗日益猖獗的刷量机器人。创始人 Dragos 曾在 2024 年的一次 AMA 里坦白:“我们每天要过滤掉 90%以上的虚假交易量,这比抓取真实数据贵十倍。”
2025 年,资金更多涌向交易平台、RWA 和 AI+加密叙事,纯分析工具的融资环境急剧恶化。DappRadar 的 DAO 金库里,97%的资产是已暴跌的 RADAR 代币,稳定币只剩区区 4.6 万美元,月烧钱 1.5 万美元,跑道不足三个月。
“我们探索了所有选项”,两位创始人在公告里写道。这句轻描淡写的表述背后,是无数次裁员、降薪、业务收缩的挣扎。最终,他们选择了体面地谢幕。
为什么多链时代反而让数据平台更难活?
从行业逻辑看,DappRadar 的倒下并非偶然,而是区块链数据赛道的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表面上链越多,数据平台越应受益。但事实恰恰相反。
每多一条链,就多一个数据标准、多一套 API、多一批节点成本。多链时代带来的是指数级成本,而非指数级增长,真正高质量、清洗后的数据需要高额成本维护。
于是行业形成悖论:用户希望免费数据,监管与机构要求高合规、高精度,数据公司需要商业化维持运转。三者之间很难找到一个自然平衡点。
更深层的矛盾还在于,这是一个叙事驱动型行业,但基础设施并非叙事主角。2020-2021 年的 NFT、GameFi、DeFi 热潮让数据平台水涨船高。但当叙事转向 AI、RWA 与基础设施建设时,数据分析类工具瞬间被降维打击。 在加密行业,叙事永远是最强的流量入口,而非工具。
DappRadar 的命运,只是这个规律的又一例证。在 DappRadar 关闭后,行业面临一个关键问题,跨链数据平台还有必要吗?
市场不会消失,但格局可能会碎片化。短期内,很难有项目再试图成为“全链数据中心”。未来可能出现的是:专注单一生态的深度分析工具;针对金融交易的专业数据服务;由交易所或大型基础设施方提供的内部分析系统。
此外,大型监管机构与大公司将进一步占据上游,Chainalysis、Nansen、Elliptic 这类拥有稳定收入结构的企业,将继续巩固地位。数据不再是社区工具,而是高门槛服务。
随着 AI 在数据处理领域的能力不断提升,传统统一平台的作用可能将被弱化。未来的数据处理或许不再依赖类似 DappRadar 的统一平台,而是由 AI 工具自动抓取、清洗与标准化。
一个时代落幕,但问题才刚刚开始
DappRadar 的关闭,让行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事实:区块链世界追求透明,但支撑透明的基础设施却如此脆弱。
2025 年的区块链行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透明仍然重要,但透明的代价谁来承受?基础设施仍然关键,但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如何重塑?多链仍然是趋势,但多链时代的“共同语言”该由谁来定义?
DappRadar 给不出答案。但它的倒下,迫使整个行业开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