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Nansen首席执行官Alex Svanevik

自2017年首次代币发行(ICO)热潮期间,代币化首次进入主流视野,早期区块链项目致力于将股票、商品等资产数字化以来,代币化始终是加密行业推动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但许多讨论仅止步于公开股票的代币化,即将现有股票上链,实现份额持有和全天候交易。虽然这些举措有所助益,但与真正的革命相去甚远。事实上,股票市场本身高度高效,区块链技术的边际提升空间有限。

真正的变革应发生在那些仍存在深层效率问题的市场和资产类别。私有市场依然不透明、进入门槛高,且主要对超过80%的投资者设置限制。要真正改变金融体系,我们需要重新设计资本获取机制。股权代币化有潜力重塑资本形成过程,带来突破性的金融包容性,而不仅仅是资产数字化。

投资者的游艇在哪里?

当前体系下,高增长私有公司的投资机会仅向合格投资者和机构开放,普通投资者无法参与早期成长机会。公司上市时,风险投资和对冲基金已占据大部分收益。

公开市场曾不是现在的“终局舞台”。一代人之前,公司更早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普通投资者可以享受长期成长红利。亚马逊上市时估值仅为4.38亿美元,如今的巨头们往往在估值达到500亿后仍保持私有。过去20年,资本形成不断前移,公司保持私有状态更久;Stripe、SpaceX与OpenAI如今估值数百亿美元,仍未上市。合格投资者规则限制了私有市场参与者,仅限净资产达100万美元或高收入者。

这一趋势不限于硅谷。越来越多公司在欧洲、亚洲和海湾地区通过私募、主权财富基金和家族办公室,而非首次公开募股(IPO)进行融资。

最终,全球普通投资者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领域之外。

代币化有望打破这一循环,不仅惠及投资者,也让公司受益。公司不必仅依赖有限的风险投资或高净值个人,将私有股份上链可以让公司面向更广泛的全球投资者群体筹集资本。

通过数字化持有权和可编程转让,区块链基础设施可安全实现资产份额化、交易及结算,无需传统中介机构带来的摩擦。这样既降低了融资成本与复杂度,也让普通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公司成长。对早期员工和支持者而言,也能更容易出售部分股份,无需等到IPO等完全退出,从而提升流动性。

如果没有这种机制,人们可能会花费多年推动有价值的事业,却被困于无法变现的股权。代币化有望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风险防范还是利益垄断

到2025年底,私有市场预计将成为价值15万亿美元的壁垒机会,远超公开股票的增长空间。多数人却无法参与,美国零售投资者占家庭总数的62%,却因1930年代制定的合格投资者法规和信息披露要求被系统性排除。如果允许公司在营收达到3亿美元前实现股权代币化,数百万人将有机会参与创新型公司,这些领域传统上仅属于风险投资和对冲基金。风险必须被正视,但不应被夸大。

最常见反对观点认为:代币化可能让零售投资者暴露于难以理解或承受的风险,且私募股权流动性不足、投机性强、波动大。但这些忽略了公开市场现状。如今,22岁年轻投资者可以投资高杠杆热门股票或加密期权,只要有充分信息披露和监管,为什么不能将500美元投向自己看好的早期AI初创公司?真正的问题在于金融教育不足,长时间存在于教育体系,使普通投资者难以应对任何市场,无论公开还是私有。

代币化并不意味着放弃保护措施。更高透明度带来更好结果,而区块链技术正具备这一能力。问题在于:当前体系究竟保护了谁的利益?在将普通投资者排除在外与安全允许他们参与之间,存在平衡点,而代币化正可实现这一点。这不仅是10倍提升,更是金融包容性的百倍释放,让大众有机会支持他们看好的公司。

访问权是终极资产

股权代币化有望重写参与规则,为公司打开巨大新市场,同时打破仅以财富门槛认定合格投资者的体系。其带来的双向突破不仅让初创企业能够获取全球资本,还让全球投资者自第一天起就参与经济成长。对于IPO基础设施薄弱或缺失的新兴市场,股权代币化有望直接跨越传统体系。

确实,影响巨大,但这有望成为史上最大规模的财富创造民主化之一。当前资本形成仍被锁定于高成本、排他性强的体系,限制了创新和参与。代币化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更重塑了参与权的分配,将主导权由少数把关者转向全球协作网络。这一转变不仅将改变公司融资方式,更将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归属。

我们无需让旧有轨道上的列车跑得更快,而是需要铺设全新的轨道。股权代币化有望铺设新轨,并决定下一代是自主创造财富,还是旁观他人成长。

观点:Nansen首席执行官Alex Svanevik。

相关推荐:观点:智能合约的保险机制落后,正拖累整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