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稳币从“加密交易润滑剂”逐步演变为可能影响传统金融的关键基础设施,监管关注点也由行业层面转向系统性风险与支付主权。欧洲央行在最新评估中指出,稳币的流行可能侵蚀欧元区零售存款并在极端赎回压力下触发对短期国债市场的冲击,体现出监管对金融稳定性的警戒。

与此同步,监管立法在多个司法辖区呈现提速态势。美国在2025年推动通过的联邦框架为支付稳币确立了明确监管路径,意在把发行与清算置于受监管的存托或银行体系之下,从而降低对传统货币主权与市场秩序的扰动风险。国际组织也警示各国在规则实施上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监管套利与跨境监管真空。

英格兰银行提出对“系统性稳币”设立特别监管安排,并讨论在极端压力下的央行流动性支持模式,显示出监管者在兼顾创新与稳定之间正尝试设计可操作的后备方案。与此同时,新加坡金管局推广代币化国债试点,并推动拟订稳币立法,意在在维护支付效率的同时强制提高透明度与储备资产质量。各国监管思路虽有差别,但共同目标是将大型可替代性稳币纳入传统金融监管框架。

市场端的响应也很快:传统支付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始以合规为前提进入稳币领域,试图把握跨境支付与即时结算的效率红利。近期多家支付公司宣布或测试美元挂钩稳币产品,说明市场参与者正在把监管明确化视为商业化的门票。但监管与商业化并行,也带来新的问号——当大型商业发行者持有或管理巨额短期资产时,如何避免赎回潮引发的资产抛售外溢,成为政策制定者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展望短期走向,可预见的路径是:一方面,监管将继续细化对储备资产、合规披露、反洗钱与消费者保护的要求,减少影子流动性和跨境监管空白;另一方面,商业创新不会停步,更多消费级与企业级支付场景将采用受监管稳币或受监管中介提供的token化清算服务。国际协调难题仍在,尤其是在跨境发行与所谓“可替代性稳币”治理上,监管差异可能在中长期影响市场集中度与跨境资本流动。

结论上,当前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可操作的监管设计:确保大型稳币发行具备高质量、流动性良好的储备资产;建立清晰的法律责任与危机处置机制;加强跨境监管信息共享与应急协调。只有在确保金融稳定与消费者保护的前提下,稳币的支付效率优势才能被可持续地释放,防止创新反过来放大系统性风险。

相关推荐:以太坊巨鲸显露不安情绪:链上及衍生品数据降低了ETH涨至4000美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