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来自:Igor Zemtsov,TBCC首席技术官
加密货币安全犹如定时炸弹,而可更新固件可能就是引燃导火索的那根火柴。
硬件钱包被誉为自托管领域的圣杯,是抵御黑客、诈骗者甚至政府越权的终极防线。但人们往往忽视一个残酷事实:固件更新不仅是安全补丁,更可能成为黑客、内鬼或第三方势力开启后门的密钥。每次硬件钱包厂商推送更新,用户都面临两难抉择——更新意味着将命运托付给未知代码,拒绝更新则可能让钱包暴露在未修复漏洞中。在加密世界,一次错误选择就可能让您面对归零的钱包余额。
固件更新的双面性
"更新固件"听起来理所当然:提升安全!修复漏洞!优化体验!但鲜有人意识到,每次更新不仅是厂商的行为,更是所有具备能力或动机者篡改系统的机会。黑客对固件漏洞梦寐以求,一个仓促或审计不足的更新可能植入微小到难以察觉的缺陷,这些"数字特洛伊木马"会静静潜伏,伺机清空资产。更令人不安的是蓄意后门——科技公司被强制植入监控工具早有先例,硬件钱包厂商岂能独善其身?只需一个隐藏功能或伪装代码行,监管机构甚至犯罪组织就能窃取私钥。这样的固件更新,还能称之为安全补丁吗?
漏洞利用已成现实
这绝非危言耸听:2018年安全研究员Saleem Rashid曝光Ledger Nano S固件漏洞,近百万设备面临私钥劫持风险;2023年OneKey固件被白帽黑客数秒攻破;"Dark Skippy"漏洞更将固件攻击提升至新高度——仅需两笔签名交易就能无声窃取助记词。当固件更新能被如此轻易操控,谁敢保证资产绝对安全?
可更新固件的隐性代价
当然,并非所有更新都是灾难。Ledger现已采用专属操作系统和安全芯片,Trezor坚持开源接受社区监督,Coldcard与BitBox02允许用户手动控制更新。但核心问题始终存在:谁能百分百确信更新不会引入致命漏洞?部分厂商选择彻底规避风险——如Tangem采用出厂即锁死的不可更新固件,代价是无法修复后续发现的漏洞,但这种确定性在安全领域弥足珍贵。
真正的安全在于重掌控制权
面对2025年2.79万亿美元的加密市场,网络罪犯与权力机构都在寻找突破口。选择硬件钱包不应成为私钥赌博,用户需要的是将控制权真正交还手中的安全模型。安全本质是控制权的博弈,任何需要盲目信任开发者、不透明更新流程或随意变更固件的系统,都是潜在负债。守护资产安全的唯一法则,是摒弃侥幸心理——深挖开发团队背景、核查安全事件记录、验证漏洞处理历史。在安全领域,唯有可验证的事实才值得信赖,任何假设都是危险的赌注。
观点来自:Igor Zemtsov,TBCC首席技术官
相关推荐:机器人反人类——区块链霸权之争
本文仅供信息参考,不构成法律或投资建议。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Cointelegraph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