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以来,“数字资产财库公司”(DAT)风头强劲:大量上市公司将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将数字货币视为战略储备资产或资本运作工具。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估值压力显现,这波热潮正逐渐降温,风险暴露,行业格局或迎来深刻重塑。
首先,融资热潮已由蓝海转为“红海”。据媒体报道,今年 DAT融资总额已超过 200 亿美元。曾有分析指出,资本涌入促使大量公司竞相模仿,从而加剧内卷。同时,部分财库公司估值大幅压缩,很多公司的股价跌破其持有的数字代币总价值。这凸显资本“烧钱”模式难以持续,且少数头部公司面临流动性紧张。
其次,财库策略潜藏结构性风险。业内人士对 DAT 模型中的杠杆风险提出警告:一些公司高溢价收购比特币,而一旦币价回落(例如跌破平均买入价的 20% 多),可能出现被迫抛售的压力。有观点将它们比作早期灰度 GBTC(Grayscale Bitcoin Trust):当年 GBTC 曾长期维持溢价,但若出现折价,就引发系统性风险。更有分析指出,若因市值溢价消失,这些财库公司核心竞争力可能迅速瓦解。
第三,行业正迎来多元化与战略调整。为了应对压力,部分头部公司在资产配置和资本运作上做出战略转向。部分上市公司已将财库资产从比特币扩展至以太坊、Solana、XRP 等多种代币。此外,还有企业通过“锁定期代币投资 + 锁仓 + 质押收益”策略来增强储备资产回报和稳定性。这种多元化加持和财资工程创新,标志着 DAT 模式正在从单纯囤币向更复杂、主动管理的方向演化。DAT 或正在把资产负债表变成“活跃资本引擎”,而不仅仅是被动持有。
第四,监管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也在重塑生态格局。美国货币监管机构已宣布,银行在其监管下从事加密托管业务不再需要事前许可,前提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一政策变动为传统银行参与数字资产服务打开了通道。与此同时,欧洲等地区的大型金融机构也积极进入加密托管领域,为机构客户提供比特币和以太坊托管及结算服务。这种传统金融参与意味着财库公司的竞争对手正在扩大,行业进入门槛和专业化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再看经营困难的典型案例。以英国加密托管公司 Copper 为例,其公开账目披露 2024 年净亏损达 4000 万美元。这一亏损反映出托管服务业务的高成本结构和盈利难题。对许多财库公司而言,虽然囤币可以带来未来价格上涨的好处,但目前的运营成本、合规成本、风险控制成本并不容小觑。
更深层的信号是行业整合可能正在加速。随着估值压力和流动性风暴逼近,一些财库公司或将被并购、转型或退出。行业已经从早期的快速扩张进入到执行和整合阶段。对投资者来说,这恐怕将是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
不过,热潮降温并不等于彻底失败。重塑中的 DAT模式仍有潜力:那些能够有效管理风险、建立差异化策略、优化资本结构和提升透明度的公司,有望借机成为新格局中的领军者。资本若能重新聚焦于链上生产力、治理机制、组合多元化和长期质押收益,那么财库公司真正的价值可能远超早期炒作层面的囤币意义。这类公司可能代表机构加密的未来,而不是短期投机工具。
总的来看,加密数字资产财库公司的热潮正在降温,但这并非简单退潮,而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重塑的过程。风险暴露、估值压缩和流动性挑战是眼下最突出的考验;而资产多元化、资本策略创新、以及更多传统金融参与,则可能是未来格局重塑的底盘。未来几个月乃至几年,DAT是否能真正转型为可持续、健康的金融创新力量,将是市场、投资人和监管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关推荐:Exodus动用比特币(BTC)储备为1.75亿美元链上支付布局提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