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11月10日),巴菲特发布了被外界视为“谢幕之作”的年度致股东信——这位“奥马哈的先知”正式宣布将不再亲笔撰写股东信,也不再出席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
信中,巴菲特回顾了数十年奉行的价值投资原则与财富积累逻辑,并重申对长期持有、理性投资的信念。然而,在这场告别的时刻,市场的另一端却依旧被不断升温的加密热潮所包围:尽管行情起伏不定,比特币(BTC)与以太坊(ETH)等数字资产仍是全球资本与舆论追逐的焦点。
一览巴菲特“谢幕信”主要内容
1. 宣布“退居幕后”:不再撰写年度信、淡出股东大会
巴菲特在信中直言:“我将不再撰写伯克希尔的年度报告,也不会在股东大会上发表长篇讲话。用英国人的话说,我要‘去安静’了。” 这标志着其作为公司公开评论者角色的结束,并指出下一封年度致股东信将由其继任者撰写。
2. 接班安排:全力推荐 Greg Abel 担任新任 CEO
信中,巴菲特将Abel称为“出色的管理者、不知疲倦的工作者和诚实的沟通者”,并写道:“Greg Abel完全达到了我最初为伯克希尔下一任CEO设定的高期望。” 他强调,尽管自己将淡出日常管理,但仍会以股东身份持有“公司大量股份”,以支持过渡期的稳定。
3. 慈善捐赠提速:向家族基金会加速捐出股份
巴菲特在信中披露,将把A类股份转换为B类股份,并将这些股份赠予四家家族慈善基金会:包括Susan Thompson Buffett基金会、Sherwood基金会、Howard G. Buffett基金会和NoVo基金会。他指出:“我加速在有生之年向子女基金会捐赠股份,绝不意味着我对伯克希尔前景的看法有任何改变。”
4. 对公司未来与价值投资的提醒:规模带来的挑战
巴菲特坦诚,公司规模已成为制约因素:“由于伯克希尔的规模以及市场水平,可行的投资机会很少——但并非没有。” 他同时安慰股东:尽管近期股价表现落后,他对公司前景仍“略好于平均水平”。
5. 个人反思与价值寄语:谦逊、感恩、长期主义
信中,巴菲特回顾自己:“出乎意料的是,我总体感觉良好……我一周五天都在办公室,与出色的同事们共事。” 他还写道:“伟大并非通过积累大量财富而来……当你以各种方式帮助他人时,你也在帮助世界。善意是无成本的,但也无价。” 最后的寄语提醒股东:“仔细选择你的榜样,并努力效仿他们。你永远不会完美,但你总能变得更好。”
巴菲特的质疑与市场现实
作为一个时代的投资先知,巴菲特长期引领着价值投资的潮流。回顾其对加密行业的评价与实际市场表现,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对比。
众所周知,巴菲特对于加密资产一贯持批判态度。他曾直言:“就数字货币而言,基本上我几乎可以肯定它们将有一个糟糕结局。” 他甚至直接将比特币比喻成“老鼠药”。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如果你告诉我你拥有全世界所有的比特币,报价25美元给我,我也不会买,因为我拿它能干什么?” 他认为,加密货币“不能产生任何东西”——它不生产产品、不提供服务、无现金流、不具备传统投资资产那类可衡量的“内在价值”。
很明显,巴菲特在价值投资体系中,对“只有被下一位买家带走”的资产深持怀疑。
然而,从市场表现来看,比特币与巴菲特所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25年,比特币累计涨幅约为319%,也就是说,2015年投资1美元,到2025年可增长至约319美元以上。按年度分解,比特币在近几年表现尤为强劲,2023年涨幅约为155%,2024年涨幅约为121%。相比之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回报则显得平稳许多,过去十年间的平均回报率大概在13%左右。
与此同时,加密市场的新趋势不仅体现在比特币等主流数字货币的价格上涨上,稳定币的发展也在悄然改变市场格局。美元锚定稳定币(如 USDT、USDC 等)的出现,使加密市场在高波动性背景下具备了更强的流动性和交易便利性,吸引了更多机构资金参与,并为去中心化金融、跨境支付和数字资产应用提供了基础设施。这一发展也凸显出加密生态中价值与功能的新维度——不仅是投机工具,更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货币替代和支付媒介的角色。
币安(Binance)创始人赵长鹏(CZ)曾在2018年公开称,他“不认为巴菲特理解加密货币”,并且巴菲特在这一领域是“犯了一个大错误”。他指出,加密资产具备其新兴的价值与潜力,而传统投资大师可能基于其经验与框架而忽视这种可能。
在一篇推文中,CZ对巴菲特当时拒绝投资比特币表示:“没有人能对所有事都判断正确(No one is right about everything)。”
总结:
一个时代的投资先知告别了公众舞台,而另一个时代的资产正在迅速崛起。数字货币、去中心化金融、区块链技术和NFT等新兴资产类别,不仅重塑了全球资本流动,也在改变人们对财富、价值和投资逻辑的认知。过去依赖现金流和企业盈利的传统标准,在加密世界中被网络效应、协议使用量、社区参与度等指标所补充甚至替代。
时代在变化,金融格局也在快速重塑,价值的定义正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和动态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