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以来,比特币(BTC)再创新高,以太坊(ETH)生态迎来ETF获批预期,资本回流加密市场的同时,一场围绕Web3基础设施的新一轮竞赛正在悄然升温。
与上轮牛市DeFi、NFT爆发不同,这一次,市场把更多关注点投向底层:公链性能、二层网络、跨链桥、去中心化存储与节点服务,这些看似“冷门”的底盘正成为头部资金和技术团队的新角力场。
以以太坊为代表的公链在过去两年经历了多轮升级,从上海升级到坎昆升级,核心都围绕可扩展性和交易成本展开。Rollup方案成为行业共识,Arbitrum、Optimism、zkSync等二层网络在处理速度与费用上均实现大幅优化,用户规模也在2024年下半年呈指数级增长。
据L2Beat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Arbitrum的总锁仓量(TVL)已突破200亿美元,占二层网络市场份额近50%。另一边,zkSync与Starknet等ZK方案的成熟也让ZK-Rollup成为下一个资本追逐点。Polygon等老牌扩容方案也正试图通过并购与技术更新再次占据一席之地。
除了交易性能,跨链互操作性也是本轮基础设施大战的关键词。随着链上资产与用户越来越多地分布在多条公链和二层网络之间,高效、安全的跨链桥成为刚需。然而,2022年后多起跨链桥黑客事件至今让行业心有余悸。为此,LayerZero、Axelar等新一代跨链协议在安全性与验证机制上不断迭代,试图打破链间壁垒,同时降低用户跨链操作门槛。
与此同时,去中心化存储、分布式计算与节点服务也迎来新机会。Filecoin、Arweave等老牌项目持续扩容,模块化区块链与数据可用性层(如Celestia、EigenLayer)则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尝试构建可组合的链上服务。这些基础设施不仅在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AI与链上大数据等新叙事中被反复提及,也成为机构看好的“下一个千亿美金机会”。
链上数据也验证了这股趋势的火热。Messari最新报告指出,仅2024年Q2,Web3基础设施相关初创项目就吸引了超10亿美元的风投资金,超过同期NFT与DeFi赛道的融资总和。红杉资本、a16z、Paradigm等老牌加密风投仍是主力,部分传统云服务与电信巨头也在悄悄入局。
不过,资本狂热背后,真正落地依旧是Web3基础设施最大的考题。上一轮牛市中,许多喊着“颠覆中心化云服务”“用户掌控数据”的去中心化节点与存储网络,最终没能支撑起稳定的商业化收入,项目陷入维护成本高、用户活跃度低的困局。
为了破解“有概念无场景”的魔咒,不少新兴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尝试与AI、物联网甚至传统企业结合,提供真实可用的生产力工具。例如,一些去中心化GPU算力网络已与AI生成式应用结合,为模型训练提供弹性算力,Filecoin也积极布局视频存储与Web3内容分发。与此同时,模块化、可插拔的区块链架构被寄予厚望,希望打破单链性能瓶颈,提升生态组合的灵活度。
从政策环境看,各国对Web3基础设施的态度正趋于分化。欧美在隐私计算、数据存储合规与跨链审计等方面开始提出更严格要求,亚洲多地则选择在链上数据合规与AI结合方面试水“监管沙盒”,给创新留出灰度空间。对于创业团队而言,如何在高压合规与激烈竞争间找到生存与增长空间,是接下来一年的最大看点。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轮Web3基础设施赛道仍会诞生新一波叙事泡沫,部分资本会裹挟着“算力即财富”“去中心化云”的宏大愿景快速拉高估值。然而,对于用户与开发者来说,谁能真正用可持续的底层方案支撑起更低成本、更高效的Web3世界,才是这场“底盘竞速”最后的胜负手。
下一个周期里,泡沫与落地将交错上演,只有跑得足够快且跑得足够远的基础设施玩家,才有机会真正托起下一轮牛市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