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央行已发出信号,随着该国加强金融生态系统内资产的完整性保护,未受监管的稳定币或将面临大规模清退。
在周四举行的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主题演讲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总裁谢德俊警告称,“未受监管的稳定币在维持锚定方面表现不佳。”
“目前外界对稳定币关注度很高。它们作为开放平台,被用于多种不同应用场景和用例。”谢德俊表示,“虽然灵活性是优势,但更需要强化其稳定性。”
谢德俊将脱锚事件与2008年货币市场基金挤兑相提并论,并指出,未受监管的稳定币“不适合作为大额批发交易中的安全结算资产”。这表明新加坡有意明确区分完全受监管代币与其他所有类型的稳定币。
数字货币必须具备稳定性
谢德俊指出,数字货币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不仅需要速度和可编程性,更需要稳定性。
他强调,尽管稳定币被宣传为可跨应用、跨境流通的开放组合式平台,但这必须以可信赖的储备支持和赎回权利为基础。
他表示,如果缺乏坚实基础,一旦弱监管发行方引发行业信心危机,信任可能会迅速瓦解。
谢德俊透露,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在为其今年早些时候最终敲定的稳定币框架制定相关立法。今年8月15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了旨在确保单一货币稳定币稳健性的监管框架 。
他表示,该体系将储备支持和赎回可靠性作为主要准入要求。这意味着只有资本充足且完全受监督的发行方才能被认定为结算级别资产。
谢德俊补充道,随着稳定币逐步融入金融体系,有关规则也会不断调整完善。
“未来,如果部分受监管的稳定币变得具有系统重要性,则需进一步强化监管框架,加强跨境合作,并考虑给予其央行设施准入。”谢德俊说。
央行数字货币与银行负债代币化
除稳定币外,谢德俊还介绍了央行对其他结算资产(包括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及银行负债代币化)的愿景。
他指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提出的无边界、流动性强、开放、在线、多元货币(BLOOM)计划正测试这些工具如何在更广泛的代币化金融体系中运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与行业伙伴合作,共同探索三类结算资产的应用。”他说。
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清算和结算网络积极参与该计划下的试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