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加息尾声与政策转向周期,资产配置与流动性管理需求出现新的转变,现实世界资产(Real-World Assets,简称RWA)代币化,正在成为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产业共同押注的下一个重要赛道。
RWA代币化,简单来说,就是将房地产、债券、应收账款、黄金、艺术品等传统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以代币形式进行登记、拆分与流通,使这些原本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得以在二级市场更便捷地交易和结算。
全球金融巨头加速入局
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等传统巨头,正在悄然将RWA纳入核心业务试点。例如,花旗集团去年在新加坡完成了全球首笔代币化国债和现金的链上结算实验;摩根大通旗下的Onyx平台,则在阿布扎比开展了跨境RWA代币化支付项目。
支付网络巨头Visa和万事达卡也没有缺席。Visa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正在与多国央行合作,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RWA代币化的跨链互操作方案,目标是打通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资产之间的桥梁。
机构客户是关键驱动力
在现实中,RWA代币化的最直接需求来自企业级和机构客户。与纯加密原生资产不同,RWA背后是有法律约束的实物或债权,符合企业对合规和风险控制的要求。
例如,Circle、Tether等稳定币巨头也在扩展RWA业务,将部分美元储备投向短期美债,并将其收益转化为链上收益产品。BlackRock(贝莱德)在3月宣布与Securitize合作推出以国债为底层资产的代币化基金,公开数据显示其产品短期内已吸引超过2亿美元资金。
亚洲市场与香港的新动作
在亚洲,香港和新加坡正在成为RWA代币化的重要试验田。今年8月1日即将正式生效的《香港稳定币条例》,虽然监管重点在稳定币,但也为未来RWA的储备托管和透明化提供了先行规则框架。
7月初,香港金管局与证监会联合发布的数字资产托管及交易平台咨询文件中,已明确提到“支持代币化资产(包括RWA)及相关交易活动的监管安排”,预计将在下半年进一步落实细则。
新加坡金管局(MAS)也在近期与瑞银、摩根大通等多家机构合作,完成了包括代币化国债、代币化存单在内的多项试点,目标是在2025年前建成全球领先的代币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挑战与风险并存
尽管RWA代币化被视为下一个“蓝海”,但行业普遍也清醒地看到落地难点。
一是跨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传统资产在链上流转时,其所有权认定、抵押权设置和破产清算等,必须与现行金融法规匹配,否则易引发法律纠纷。
二是流动性与场外结算的撮合依赖传统金融中介,需要银行、券商、托管人等多方共同参与,而非单纯依赖去中心化协议。
三是信息披露与反洗钱合规压力更大。监管机构普遍要求RWA代币化产品必须披露底层资产状况、托管安排及审计报告,防止项目方利用代币化掩盖资产质量或非法融资。
代币化浪潮背后的结构性机遇
尽管挑战不小,但全球主要投行和咨询机构普遍乐观预测,RWA代币化市场规模在2030年前有望突破10万亿美元。
从长远看,RWA不仅仅是把“旧资产”搬到链上,更是推动传统金融资产定价与结算流程标准化、自动化的重要契机。
如果能与央行数字货币、大型稳定币网络结合,RWA代币甚至可能成为全球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间流动的新枢纽,为金融市场带来真正的24/7无休结算能力。
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市场增速放缓、纯加密资产波动性高企的背景下,RWA为Web3世界注入了可被量化、可被监管、可产生真实收益的资产底层,成为吸引传统资金与机构流入的新“入口”。
结语
全球RWA代币化浪潮已然开启,从欧美到亚洲,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监管者正合力探索一条合规、安全、高效的数字化路径。对于投资者而言,RWA既是传统金融资产的新演化形态,也可能是未来数字资产组合中不可或缺的稳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