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稳定币主要承担支付与交易对接功能,成为加密市场的“中性资产”。但随着币价波动趋缓、市场情绪回归理性,稳定币正从单纯的流通媒介转型为“收益资产”。交易平台和金融机构正竞相推出收益型产品,重塑用户与资金的关系。

近期,多家机构宣布推出以真实世界资产(RWA)为基础的稳定币或收益计划。法国银行集团 ODDO BHF 于10月推出欧元计价稳定币 EUROD,由Polygon区块链支持,符合欧盟MiCA监管框架;日本多家银行也计划联合发行与G7货币挂钩的稳定币;而美国方面,则在积极讨论稳定币收益分配的监管边界。([Reuters, FT, Cinco Días])

这些动态显示,稳定币正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融合的关键接口:一方面连接现实资产收益,另一方面服务链上支付与投资生态。

从“交易工具”到“理财资产”:市场逻辑的转变

随着加密市场的逐步成熟,用户对资产配置的关注从“价格投机”转向“稳定收益”。平台如 CoinbaseBinanceOKXBybit 等开始推出不同形式的稳定币理财产品——有的挂钩国债或货币市场工具,有的通过生态收益、质押分红等方式创造复合回报。

USDCUSDT 为代表的主流稳定币,正在被赋予更多“收益属性”。部分产品的年化回报率约在3%至5%之间,远高于加密市场的平均无风险收益水平。与此同时,DeFi 协议如 AavePendle 等也推动稳定币收益结构化,提供固定收益、可赎回和代币化等机制,使收益管理更灵活。

这种趋势反映出稳定币的金融功能正在拓宽——从被动流动资产,转变为主动管理的收益工具。交易所不再只是撮合交易,而是承担起“收益分配平台”的角色。

合规与风险:收益型稳定币的“灰色边界”

然而,收益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合规风险。美国在2025年推动的《GENIUS Act》禁止稳定币发行方向用户支付利息,以防止稳定币与银行存款混同,引发金融稳定风险。英国英格兰银行亦表示,只有当稳定币系统被证明不会对金融体系构成威胁时,才会放宽发行上限。([Reuters, BPI])

因此,交易所和金融机构开始探索“间接收益”模式——通过奖励、手续费返还或生态分红等形式,让用户在不触及监管红线的情况下获得收益。这种策略既反映了合规意识的增强,也凸显了全球稳定币监管的碎片化现状。

在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已正式生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持有足额储备并进行定期审计;亚洲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则相对开放,允许受监管机构在可控框架下推出链上收益产品。这使得稳定币理财成为全球金融制度“接轨测试”的关键领域。

平台策略分化:安全、流动与生态三条路径

不同交易平台在稳定币理财上的策略已形成明显分化:

  • 安全优先型:以现实世界资产(RWA)为核心,收益稳健但流动性较低,代表如Binance的RWUSD。

  • 流动性优先型:主打随存随取、低风险,适合短期用户需求,如OKX和Bybit的灵活理财产品。

  • 生态收益型:通过平台收入分成、任务激励与质押奖励叠加复合收益,如Gate.io的GUSD模式。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风险偏好不同,也反映出各平台在合规压力与市场竞争中的定位策略。

未来展望:透明、信任与可持续收益

从宏观趋势看,稳定币的未来将由三大关键词主导:透明度、信任与可持续性

透明度方面,用户和监管者都在要求更清晰的储备披露和收益来源说明;信任层面,平台需确保稳定赎回与合规保障;而可持续收益则要求在高利率周期内仍能提供稳定回报,而非短期刺激。

稳定币不再是“静态避险工具”,而是成为加密市场金融化进程的中枢。随着RWA叙事深化与合规边界明确,稳定币理财将成为衡量平台金融实力与生态协同能力的重要标尺。

高收益或许能吸引用户一时,但透明与稳健才是决定稳定币未来竞争力的根基。

相关推荐:比特币会跌到多低?美国地区性“银行压力”正将 BTC 推向 10 万美元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