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作者:Merav Ozair博士
近期,稳定币再次成为焦点——这一次由"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美国银行和渣打银行正考虑推出自己的稳定币,加入摩根大通的行列。摩根大通此前已推出JPM Coin(现更名为Kinexys Digital Payments),通过其区块链平台Kinexys(原Onyx)为机构客户提供交易服务。
万事达计划与加密初创公司Bleap Finance合作,将稳定币引入主流支付体系。其目标是通过直接链上支付(无需兑换或中介),实现区块链资产与万事达全球支付网络的无缝对接。
2025年4月初,Visa加入全球美元网络(USDG)稳定币联盟,成为首个加入该联盟的传统金融机构。2025年3月下旬,纽交所母公司洲际交易所(ICE)宣布正在研究在其衍生品交易所、清算所、数据服务等业务中使用USDC稳定币和美国收益币(US Yield Coin)的应用方案。
为何稳定币重获青睐?
监管明朗化与市场接纳
欧美监管机构近期举措为加密货币使用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立法,拟为稳定币制定正式标准,增强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信心。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要求在其境内运营的稳定币发行方遵守特定金融标准,包括特殊储备要求和风险缓释措施。英国金融监管机构计划就稳定币使用规则开展咨询,进一步推动其市场接纳。
特朗普政府第14067号行政令《增强美国在数字金融技术领域的领导力》明确"支持并促进全球范围内合法美元稳定币的发展",同时"禁止在美国境内建立、发行、流通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CBDC)"。该行政令颁布后,特朗普旗下World Liberty Financial公司随即推出名为USD1的稳定币,标志着美元稳定币时代的来临。
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稳定币?
稳定币市场格局
现有200多种稳定币中,多数锚定美元。其中两大稳定币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推出的Tether USDt(USDT)和2018年推出的USDC,分别占据65%和28%的市场份额——二者均为法币抵押型中心化稳定币。
市场排名第三的是2024年2月推出的USDe,约占2%市场份额。其采用基于加密市场衍生品的非常规机制,虽运行在以太坊DeFi协议上,但因依赖中心化交易所持有衍生品头寸,仍具有中心化特征。
稳定币主要有三种机制:
- 中心化法币抵押:由中心化公司在银行/信托(货币)或金库(黄金)持有储备资产,并发行代表底层资产求偿权的代币(即稳定币)。
- 去中心化加密货币抵押:由其他去中心化加密资产支持的稳定币。如MakerDAO的Dai(DAI)锚定美元并体现去中心化特性,其发行不受单一实体控制。
- 去中心化无抵押:通过智能合约算法控制代币供应量维持币值稳定。这与不依赖储备资产的央行货币政策类似,区别在于央行(如美联储)基于明确参数公开制定货币政策,且法定货币发行者身份为其政策提供信用背书。
脱锚风险与欺诈乱象
稳定币本应保持稳定,其诞生初衷正是为了克服加密货币的固有波动性。维持稳定需满足两个条件:
- 锚定稳定资产
- 具备维持锚定的机制
若锚定黄金或电力等波动性资产,则无法实现低风险特性。USDe通过Delta对冲维持美元锚定,利用期货多空头寸产生27%的年化收益——远高于其他美元稳定币12%的收益水平。但衍生品头寸具有高风险属性,这与稳定币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稳定币发展十余年来,除Terra事件外未出现重大脱锚事故。Terra崩溃并非源于储备或机制问题,而是欺诈者和操纵者所为。
TerraUSD(UST)通过销毁LUNA代币的套利机制维持锚定。为吸引交易者销毁LUNA生成UST,Terra创建者通过Anchor协议提供19.5%的质押收益。如此高利率显然不可持续——借款人需支付更高利率才能使贷款人获得19.5%收益。2022年1月分析显示Anchor协议实际处于亏损状态,诉讼指控其本质为庞氏骗局。
2025年3月,Galaxy Digital就推广LUNA未披露利益冲突问题,与纽约总检察长达成2亿美元和解。2025年1月,Terra创始人Do Kwon被判证券欺诈成立,在美国面临多项欺诈指控。监管者若想防范类似事件,应重点打击稳定币领域的欺诈和操纵行为。
去中心化:重燃比特币(BTC)初心
多数稳定币采用中心化资产抵押模式,由可能滥用客户资金或虚假陈述储备情况的公司控制。对此,监管机构应参照证券法规严格监管。
中心化稳定币违背区块链理念和比特币初心。比特币诞生时被设想为不受公司、银行或政府控制的去中介化支付平台——真正由人民运营、为人民服务的去中心化机制。若稳定币采用中心化模式,就应接受与其他中心化资产相同的监管。
或许是时候以更"稳定"的方式重拾比特币初心:开发不受任何企业、银行或政府控制的算法型去中心化稳定币,真正复兴区块链的核心精神。本文仅供一般信息参考,不能视为法律或投资建议。
观点作者:Merav Ozair博士
文中表达的观点、想法和意见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一定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的观点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