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根据《联合早报》援引加密交易所 Independent Reserve 发布的年度调查数据显示,新加坡民众对加密货币的认知度达到 94% 的历史新高,但实际持有率却从去年的 40% 下滑至 29%。这一数据反差,揭示了当前加密行业在认知普及与实际参与之间存在的明显“温差”。

当一个国家大部分人都知道什么是加密货币,却选择不持有时,这不是认知的失败,而是信任和风险偏好层面的再调整。尤其是在新加坡这样一个法治完备、金融体系高度成熟的国家,这种趋势值得被认真解读。

一、从“技术认知”到“金融判断”,民众的理解正在升级

过去几年,加密货币从“极客概念”逐步进入主流视野,特别是在新加坡这样的加密友好地区,政府在监管与教育方面持续发声,加密交易平台、区块链协会等也积极组织科普活动,认知率提升是必然结果。

但认知≠参与。

很多人“知道”比特币(BTC),却并不代表他们“相信”比特币,也不代表他们“愿意承担与之相应的风险”。

在2022年的暴雷事件(FTX倒闭、LUNA崩盘、3AC清算)后,全球投资者对加密资产的信心普遍遭受重创。特别是在新加坡,多个与FTX和LUNA有关的影响波及了本地投资者,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加密资产的风险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让人血本无归的现实事件。

因此,当加密认知度继续上升,实际持有率却下滑,很可能正是用户在“了解之后选择克制”,体现出更成熟的投资态度。

二、宏观经济环境与风险资产情绪的“双重降温”

另一个关键背景是:宏观环境趋紧导致风险偏好普遍降低。

2024年至2025年期间,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美国加息周期虽然逐步放缓,但高利率背景依然让债券等“无风险收益”资产具有吸引力。相较之下,加密资产由于高波动、高不确定性,在机构和散户资产配置中的占比普遍下降。

尤其是在新加坡这样的高净值人群集中的金融中心,投资者偏好更加理性。在高通胀和全球不确定性背景下,很多人选择削减加密头寸,回归现金流明确、估值清晰的传统资产。

这一点在调查中也有体现:虽然29%的受访者仍在持有加密资产,但更多人选择稳定币(尤其是美元稳定币)作为替代持仓手段,占比达46%。这说明即便是加密投资者,也开始更偏好“低波动、高锚定”的数字资产形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高风险代币。

三、监管不确定性让“观望者”持续存在

虽然新加坡政府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对加密较为友好的监管国之一,但“友好”并不等于“无干预”。

自2022年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加强了对加密服务商的合规要求,并多次表态反对将加密货币视为零售投资者的“可推荐资产”。一方面,这增强了机构对政策稳定性的信心;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投资者,尤其是“中产散户”而言,这种监管态度释放出一种信号:政府不鼓励你把它当成投机工具。

监管并未禁止,但它给出了一个“谨慎的态度引导”。这对于受政府话语权影响较强的新加坡社会而言,是极具信号效应的。很多人可能正因为此,选择了“了解但暂不行动”的策略。

四、“投机”不再是主流,加密资产正走向价值筛选阶段

加密资产市场正在经历一个从“全民追涨”向“结构性参与”的过渡期。曾经的“你不懂就亏大了”,逐渐变成“你不懂最好别碰”。

这也在 Independent Reserve 的数据中有所体现:

  • 虽然整体持有率下降,但 53% 的持有者计划未来一年增持;
  • 非持有者中有 17% 表示有意愿入市;
  • 61% 的投资者倾向直接持币,而非通过ETF等衍生投资工具。

这说明:离场的多数可能只是风险规避,但留下的少数更为坚定,且更倾向于真正理解资产本身,而非只看价格涨跌。

这种结构性的分层,本身就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结语:新加坡的数据,映射的是全球加密市场的“冷静重建”

94% 的认知率,代表着加密行业的传播已经完成了“教育阶段”;29% 的持有率,则提醒我们:信任需要被一次次重新验证,资产定价背后的共识正在被重新塑造。

这不是什么“泡沫破灭”,也不是“用户流失”,而是一次由风险事件、宏观经济和监管共同作用下的理性过滤。

比起用户都“FOMO入场”的喧嚣,我们或许更该珍惜这样一个阶段:一个愿意了解、能做判断、也愿意说“不”的市场,才是真正走向成熟的市场。 

相关推荐:比特币(BTC)价格瞄准11.2万美元,风险资产"无视失业不利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