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作者:牛小静律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随着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概念的走红,越来越多企业在思考:

我是不是也可以把资产搬上链?是不是也能融资、做流动性、吸引全球投资者?

但现实是:RWA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从资产结构设计、法律合规、监管报备、到智能合约部署与代币发行流通,这不是一个“发币”的项目,而是一套跨越链上链下的系统工程。

本文带你一口气看清:

  • 企业做RWA要解决的5大关键问题

  • 每一步律师能帮你解决什么难题

  • 为什么这些坑必须迟早规避

第一坑:资产不是说有就有,你得先给它“画像”

很多项目一上来就说要做RWA,但——

  • 自己底层资产不清楚?

  • 是收益权、债权还是证券?

  • 是否具备持续性收益?是否能合法转让?

如果这些问题都不清楚,那项目就没法启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资产适格性分析。

律师这一步能帮您:

  • 梳理您到底有哪些“可代币化”资产

  • 判断其收益结构、风险等级与合规适配性

  • 初步识别是否涉及金融、证券、商品监管红线

这一步其实很简单,就是帮您弄清楚你的资产能不能做,为什么要做。打个比方:你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得先了解他学业基础、兴趣方向和预算能力,不能连专业都没定就交学费了。

RWA也是同理——不是所有资产都适合上链,也不是所有上链资产都有融资价值。

第二坑:技术+法律“双管齐下”,别让项目死在结构上

RWA不是“链上登记”这么简单,而是实现法律权属清晰、技术逻辑闭环、监管视角合规的全链条设计。您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

  • 资产权属和转让是否合法?是否可转让?是否受限

  • 代币的法律属性如何界定?是否可能构成证券型代币?

  • 技术架构是否支持链上合规?是否能满足监管要求(如可追溯、黑白名单等)?

这一步,律师团队不是“发币盖章的人”,而是结构设计师+监管翻译官+合规接口人。

1.合规架构设计

结合不同资产形态、目标投资人、业务地域,设计可选结构方案,如:

  • 开曼基金 + BVI SPV(适用于海外融资与再分发)

  • 新加坡 VCC + MAS豁免路径

  • 信托结构 + 境内资产托管 + 境外代币映射

这些结构不仅要考虑税务合规和监管穿透,还要避免触发不必要的跨境金融监管义务。

2.代币法律属性判定(Token Classification)

这是最容易“翻车”的地方,我们会结合资产基础、发行目的、投资人权益和监管分类标准,判断代币属于:

  • 证券型通证(Security Token):是否具备“投资合同”“他人努力”“利润预期”等典型特征(参考 Howey Test / MiCA / SFC Guidelines);

  • 功能型通证(Utility Token):是否仅限于使用权,且不承诺收益;

  • 支付型通证(Payment Token):是否具备货币替代性或广泛交易用途。

此外,还需进一步判断该代币是否在法律上构成:

  • 债权凭证(如应收账款/收益分配权)

  •  基金份额(触发基金法或投资公司法)

  • 信托受益权(需受托人背书)

  • 收益权远期合约(Forward Revenue Contract)

每一种法律属性,所对应的发行、交易、税务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如果误判为“功能型”,而本质上为“证券型”,则项目将可能触发非法证券发行风险,导致项目下架或被调查。

3.技术+合规联动机制

律师还需深入技术团队,参与以下合规嵌入:

  • 白皮书、代币经济模型的法律审校

  • KYC/AML机制设计(含域外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如GDPR、PDPA)

  • 数据上链与链下信息同步结构(IPFS、Merkle Tree或zk证明)

  • 白名单管理、地址过滤、交易限额设计(如符合OFAC或FATF要求)

第三坑:别让项目“卡”在发行启动线上

您结构都设计好了,资产也准备好了,那下一步就是代币发行。

律师能帮您搞定:

  • 代币认购协议、收益协议、托管协议、私募文件等全套文书

  • 对接第三方机构(评估公司、托管人、会计师等)

  • 审核智能合约关键条款,确保链上逻辑匹配法律逻辑

  • 协助规划私募路径与白名单规则

不少项目卡在这一步:合同粗糙、规则模糊、文书不完备,结果募资时出问题、投资人维权没保障。

第四坑:上线≠自由交易,RWA流动性不一定“自由”

很多项目方误以为:“我的RWA代币上线后就能开盘交易”。

实际上:

  • 是否能上线,取决于是否触发证券发行监管

  • 不同国家/平台对RWA类资产的接受程度不同

  • 你的资产是否透明、有定价机制、有可信收益?

流动性受限的常见原因,如:

  • 资产基础信息不透明(不符合DeFi市场的信任逻辑)

  • 缺乏oracle支持

  • 无链上真实收益或回购机制,难以估值

  • 风险不对称导致场外流通困难

律师在这个阶段可以:

  • 准备交易所所需的合规意见书、风控披露、投资者说明书

  • 设计代币锁仓、分批释放等流通机制

  • 对接境内外合规平台,提供法律支撑

  • 定期更新监管政策分析,调整流通策略

没有合规意见书,别说上平台,您连DID入口都可能被拒。

第五坑:发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一个成功的RWA项目更像是一家链上运营的REITs,它不是“一发了之”,而是要长期运维、持续合规。

律师后续还要协助您:

  • 建立资产链上链下同步披露机制

  • 优化代币释放、销毁、回购逻辑(配合市值管理)

  • 搭建投资人关系管理与合规投诉通道

  • 跟踪监管变化,持续优化结构设计

  • 真正合格的RWA项目,应当具备与“上市公司”同等的审慎运营意识。

总结一张表:RWA项目不同阶段,律师可以做什么?

结语:

RWA不是区块链的“新瓶旧酒”,它是法律、金融、技术三者深度耦合的挑战与机遇。

如果您真的准备走这条路,请记住:

  • 合规必须先行,别拿项目试错

  • 法律结构要严谨,别留合规漏洞

  • 技术实现要“听懂法律语言”,别让合约反过来出问题

作为律师,我们不只是“盖章签字”的那个人,更是您在法律、监管、市场之间,搭桥铺路的人。

说了这么多,您可能会问一句:

“RWA这么复杂、合规成本这么高,我为啥非得折腾这一出?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香吗?”

这个问题很正常。毕竟RWA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本身就伴随着认知门槛、结构难度和技术迭代。但历史上,每一次范式的更替——不论是从马车到汽车,还是从纸币到电子支付——一开始看起来都“麻烦、没必要、效率低”。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新范式不是为了替代一部分人,而是为了改写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

RWA也是一样。

它不只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传统资产如何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中重新定价的开端。对企业而言,它意味着融资逻辑、流动性管理、投资者触达方式的根本重塑。

越早理解,越早布局,就越有可能在新的规则中,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关推荐:美联储筹备DeFi和支付创新会议,代币化RWA迎来重要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