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密金融体系中,稳定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石。根据 CoinMarketCap 数据,截至 2025 年初,稳定币整体市值稳定在 1600 亿美元以上,长期占据加密资产总市值的 约15%。它们既是交易市场的“润滑剂”,又是 DeFi、跨境支付、RWA 等应用的流动性底座。
长期以来,USDT 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市占率稳居头部,其庞大的体量和全球接受度构建了强大的网络效应;USDC 则依靠合规性和机构背书在专业投资者与传统金融机构中保持优势。然而,随着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新的参与者正尝试通过差异化路径切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Gate 推出的 GUSD 引发关注。官方数据显示,GUSD 链上供应量已突破 1.68 亿,用户在现货、理财账户及 Launchpool 等产品中持有的 GUSD,均可享受 4.4% 的铸造年化收益,并可与产品收益叠加,实现“双重利息回报”。这一机制的出现,为竞争激烈的稳定币市场增添了新的变量。
收益叠加的实验:案例的启示
与传统稳定币相比,GUSD的设计逻辑更加复合。它由 Gate 生态系统收入、国债类 RWA 以及主流稳定币支撑,既强调资产安全性,也强化了收益叙事。
这种模式在市场上释放出两层信号:
第一,稳定币开始具备“理财属性”。 对用户而言,持有稳定币不仅是资产避险或参与交易的工具,还能通过“持币生息”获得现金流。
第二,交易平台正在加速构建生态闭环。 稳定币一旦与现货交易、理财账户和流动性挖矿绑定,就会形成资金沉淀效应,提升用户黏性。
以往稳定币的主旋律是“规模”与“合规”,而 GUSD 的尝试显示出:在下半场的竞争中,“应用场景”与“收益模式”可能成为新的焦点。这一逻辑与传统金融中的货币市场基金有相似之处——既提供稳定性,又带来一定的收益回报。
监管与应用双轮驱动:稳定币进入下半场
宏观层面看,稳定币发展正受到政策和市场两股力量的推动。
合规化是前提。 美国国会持续推动稳定币立法,要求发行方建立透明的储备与披露机制;欧盟 MiCA 法规在 2024 年已落地,香港金管局推出了稳定币牌照制度,日本金融厅也批准了首个以日元计价的 JPYC。这些举措让稳定币的合规红线逐渐清晰,未来只有满足监管要求的产品,才能真正进入主流支付体系。
应用落地是放大器。 从链上支付、跨境结算,到 DeFi 借贷、RWA 代币化,稳定币已成为 Web3 金融基础设施中的底层信用。市场的焦点不再仅仅是储备安全,而是如何将稳定币嵌入更多场景,提升其周转率和使用率。
在这一趋势下,GUSD 的“双重收益”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对应用层面的进一步探索。它的供应量在短时间内突破 1.68 亿,显示出用户对“可增值的稳定币”保持开放态度。但与此同时,这种模式也需要面临监管审视:收益叙事是否会引发证券化争议?合规框架能否覆盖?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新兴力量的机会与挑战
展望未来几个季度,稳定币市场大概率会呈现“多极化”格局:
USDT 继续依靠全球流动性优势占据第一;
USDC 在合规与机构市场维持地位;
新兴稳定币 则可能在收益叠加、跨境支付、交易场景等细分赛道找到突破口。
对用户而言,稳定币的多样化选择意味着更多便利与风险分散,但也需要更加关注储备透明度和收益模式的可持续性。对平台而言,能否将短期的增量沉淀为长期能力,关键在于 合规、透明度、场景扩展与用户信任。
GUSD 的快速增长是一种现象级信号:稳定币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从“规模”转向“应用与收益”。它并非要取代 USDT 或 USDC,而是代表了新一代稳定币可能走向的路径。未来,这条路径能否走通,将不仅取决于市场接受度,更取决于全球监管框架与金融生态的深度融合。
稳定币的故事远未结束。它们已经不只是“稳定价值的代币”,而正在演变为“加密世界的公共产品”。GUSD 的突破,提示我们:稳定币的价值逻辑正在被重写,应用与收益的结合,或许才是下一个阶段的主旋律。
最终,稳定币赛道的胜负,不会由单一产品决定,而将由合规、透明和应用场景共同塑造。在这一过程中,GUSD 的表现虽是新兴玩家的尝试,却为市场提供了观察未来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