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稳定币监管格局的演变

近年来,稳定币作为一种与法定货币挂钩的加密资产,因其在跨境支付、避险和资产配置等方面的潜力而受到全球关注。然而,其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也引发了各国监管机构的警惕。美国在2025年初通过了《GENIUS法案》,为稳定币的发行和监管提供了法律框架,标志着其对数字货币的支持态度。

与此同时,欧洲部分国家对美国主导的稳定币政策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意大利经济部长曾指出,美国的稳定币政策可能比贸易关税更具威胁性,呼吁欧盟采取措施提升欧元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

二、中国的政策转折与战略考量

中国在2021年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标志着其对数字资产的强硬立场。然而,近期的政策信号显示出转变的迹象。路透社报道称,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推出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并应对美元主导的稳定币市场。

据悉,中国国务院计划在8月底审议并可能批准一份扩大人民币全球使用的路线图,内容包括稳定币的应用场景、监管框架和风险防范措施。 香港和上海被视为实施该政策的优先城市。

中国的这一战略转型背后,既有对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回应,也有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考量。目前,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超过99%的市场份额。

三、香港的监管试点与市场反应

香港在2025年8月1日实施了稳定币监管法案,成为全球首批对稳定币发行进行全面监管的地区之一。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计划于2026年初发放首批稳定币发行许可证,初期仅限少数机构申请。

这一举措吸引了包括京东和蚂蚁集团在内的中国科技巨头的关注。据报道,这些公司正在积极争取在香港发行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以应对美元主导的稳定币市场。

然而,香港的监管环境也面临挑战。部分业内人士对客户身份识别等规定表示担忧,认为可能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创新。

四、未来展望与挑战

全球稳定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根据标准普尔的预测,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在2028年达到2万亿美元。

中国在这一背景下的战略转型,既是对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响应,也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举措。然而,资本管制、监管协调和市场接受度等因素,仍是中国稳定币政策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随着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期间可能提出人民币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倡议,全球金融体系可能迎来新的变革。各国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将决定未来数字货币发展的方向。

相关推荐:美联储理事沃勒:加密货币支付"没什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