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作者:Phil Mataras,AR.i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让我们不要再假装数据会凭空消失。它不会。它是被删除、抹去、掩埋,而且更多时候,这是有意为之。

每当一个新政府上台,施政重点都会被重新调整。这本属正常,但不可接受的是公共信息正在悄无声息、协调一致地消失。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尤其是在美国,速度之快应引起任何关心真相之人的警觉。

从公共卫生数据仪表盘到经济指标,大量数据正被撤下网络,既无新闻稿,也无解释。就这么消失了。这不是清理数据或保护隐私,而是历史修正主义在实时上演。

数字记忆的脆弱性

互联网本应是伟大的平等器——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庞大知识账本——但这一理想从未真正实现。它反而演变成一个数字海市蜃楼:表面浩瀚,实则脆弱。

当网站消失、档案关闭、文件被悄然下架时……我们没有图书管理员可询问,没有电话可拨打,通常也没有人告诉你原因。信息的集中化成了它最大的弱点——这是一个为便利而非永久性设计的系统。

别粉饰太平:这是危险的。如果没有途径了解权力的行为,那就无法追责;而一旦支撑正义、政策和改革的数据被删除,这些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事实本不该有保质期,但在当前体系下,它们几乎就像是带有“过期日”的物品。

想想二战与大屠杀——那些在沉默中发生的恐怖事件,以及证据缺失所带来的否认空间。如果当时就拥有如今的工具——能够不受审查地记录、存储和传播——事情也许会有所不同。

再看2021年,香港的独立新闻媒体《苹果日报》在数小时内被迫下线。一个拥有26年历史的新闻档案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无法访问,服务器关闭,数字记录被从公众视野中抹去。当网络活动家开始在防审查、永久保存的区块链Arweave上备份文章时,才重新燃起一线希望。

快进到今天的西班牙,我们看到多年前的问题依旧存在。在企业体育利益的压力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正在屏蔽整个网络区域——没有投票、没有公众讨论,只是用法律术语包装的审查。

不要把沉默误认为是和平。沉默,是一种控制。

保存公共数据

如今的数据删除不再是粗暴的破坏行为,而是一种悄无声息、法律化、官僚化的流程,经过数十年打磨而成。尽管公共数据保存正受到真实威胁,但应对之策也确实存在。

非营利项目,如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多年来悄悄备份了数十亿个网页,有效对抗了数字腐朽。这类开源归档工作独立于政府运作,因为任何单一政府都不该掌握公众记录的钥匙。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也提供了防审查、不可篡改的备份方式——不同于当今主流云服务商,它们不仅允许,还会执行数据的删除与操控。

每一篇被删除的文章、每一个缺失的数据集、每一个断开的链接,都是对公共现实根基的一次削凿。没有数据,真相就会变得主观;而一旦真相主观化,发言权最终只属于权力方。

信息的丧失就是历史的丧失。虽然解决方案已存在,但这篇文章的重点并非推荐这些方案。这不是一则商业广告,而是一则警告。

将数据保存视为一种反抗

保存公共数据已不再是技术难题——它是一种公民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起草立法或领导抗议,但每个人都能保存一份副本。每一个档案、每一位见证人,都是对真相的守护,不仅关乎当下,更关乎过去。

George Orwell写道:“摧毁文字是一件美妙的事。”那是小说,但如今却成了现实中的策略。因为未来并不是建立在梦想之上,而是建立在记录之上。

当公共记忆寄存在可以被编辑、收购或删除的系统中,留下的就不是历史——而是由最后执政者撰写的“历史版本”。这才是真正的危险。不再是虚假信息,而是“无信息”:一个原应存在问责的地方,却只剩空白。

未来的选择很简单:是任由删除继续,还是为永久与真相而战。

记录必须比政权更长久,事实必须比惧怕它们的人活得更久。否则,当代人不仅会失去自己的历史,也将放弃自己的未来。

观点作者:Phil Mataras,AR.i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相关推荐:零知识证明技术(ZKP)可实现年龄验证而不泄露具体信息

本文仅供一般信息参考之用,不能被视为法律或投资建议。本文所表达的观点、想法和意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一定代表 Cointelegraph 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