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稳定币条例》已于今年8月1日生效,标志着香港在数字资产监管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近日,香港投资推广署主席杜淦堃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稳定币主要用途是作为跨境汇款工具,日后若被社会广泛接纳,有机会减低跨境支付成本。这一表态,无疑为香港稳定币市场注入了新的“利好”信号。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ean Tirole却警告称,目前对稳定币的监管“力度不足”,一旦未来金融危机中这些代币崩盘,政府可能被迫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救助。

一、香港地区稳定币:跨境汇款新机遇,降低支付成本

主要用途: 投委会主席杜淦堃指出,稳定币主要用途是作为跨境汇款工具,日后若被社会广泛接纳,有机会减低跨境支付成本。

与虚拟货币关联: 杜淦堃指出,稳定币与虚拟货币有关,由私营机构发行,以美元等主流法币资产做抵押,而以加密货币作抵押品,相应之下波幅则很高,建议理解不足的市民不应投资相关产品。

理财教育: 他称早前就港人的理财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港人投资能力水平有上升趋势,反映理财教育做得好;研究亦显示港人理财知识较高,对于概念风险、通胀等有认识,但欠缺长远规划,理财态度需要改进;并认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挑战,教育工作是做不完。

金管局鼓励内地企业来港设财资中心: 据中文媒体报道,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在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表示,局方积极鼓励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海外业务总部及企业财资中心,统筹海外资金的调配。陈维民指出,在支付方面,当前全球支付系统仍有中间环节多、支付成本高的痛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其中一个例子是区块链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目前香港同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货币等应用,希望为未来的跨境贸易和投资的支付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益的解决方案。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警告:稳定币监管“力度不足”,或引发金融危机

诺奖得主担忧: 据英国金融时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ean Tirole警告称,目前对稳定币的监管“力度不足”,一旦未来金融危机中这些代币崩盘,政府可能被迫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救助。

挤兑风险: Tirole表示,他“非常、非常担心”稳定币的监管,以及如果对与这些数字代币挂钩的基础储备资产产生怀疑,储户可能会挤兑。

政府救助呼声: Tirole称,尽管稳定币在普通用户眼中可能被视为“绝对安全的存款”,但它们却可能成为损失的来源,并引发要求政府斥巨资救助的呼声。

投资风险: 他还警告称,用美国国债作为稳定币支持资产的做法可能会变得不受欢迎,因为这些基础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低。因此,稳定币发行方可能会被诱导去投资“回报更高但风险更大的”其他资产。

三、香港稳定币市场:发钞行抢滩,市场格局重构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不到一个月,一场关于稳定币发行权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中银香港计划申请牌照: 作为香港三大发钞行之一,中银香港计划申请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消息,无疑给市场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发钞行的天然优势: 中银香港的最大竞争力在于其储备资产复用能力。作为发钞行,其美元储备管理和货币发行机制可直接迁移至稳定币业务。相比之下,私人发行的稳定币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在审计透明度和赎回机制上长期受到质疑。

监管信任: 香港金管局要求稳定币发行人每月公开审计报告,而银行系机构在财务披露和合规风控上本就具备成熟体系。这种先天优势,使得银行系稳定币更容易获得机构投资者和传统金融市场的认可。

市场格局重构: 首批牌照的争夺,很可能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原生力量的分水岭。中银香港、渣打、汇丰三大发钞行集体布局,可能快速抢占跨境支付、机构清算等高频场景。而私人稳定币或许只能退守DeFi等原生加密生态。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支点: 中银香港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母行中国银行的全球清算网络。如果其稳定币能够成为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数字化桥梁,尤其在一带一路贸易结算中应用,将大幅降低传统跨境支付的成本和摩擦。

结语:

香港释出稳定币利好信号,投委会主席杜淦堃揭示跨境支付新机遇,预示着稳定币在香港将迎来新的发展。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ean Tirole的“崩盘”警告,也提醒我们稳定币监管仍面临挑战。香港稳定币市场正经历一场由发钞行抢滩主导的格局重构,传统金融与加密原生力量的博弈将决定稳定币的未来走向。

相关推荐:Crypto Biz:日本悄然发起的稳定币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