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BTC),作为数字世界的“黄金”,其安全性一直被视为坚不可摧。然而,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悄然逼近。近日,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们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改进提案(BIP),旨在应对未来量子计算机可能对私钥安全造成的冲击。这项提案不仅计划逐步淘汰量子易受攻击的地址类型,更可能在五年内冻结约25%的现有比特币,其中包括中本聪早期持有的100万枚巨额资产。这场关于比特币未来的“量子保卫战”,正考验着其技术韧性与社区共识。

一、量子阴影逼近:比特币安全红灯亮起

比特币倚赖的椭圆曲线密码学(ECDSA)一旦被量子运算破解,不仅钱包受害,还可能诱发市场连锁抛售。

  • 潜在威胁: Deloitte研究指出,大约四分之一的比特币因公钥已暴露而特别脆弱。若量子攻击在十年内成真,包含中本聪早期持有的上百万枚比特币都可能被破解,市值震荡难以想像。这项潜在的威胁,使得比特币的安全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中本聪的比特币问题: 早期采用的“支付到公钥”(P2PK)格式存在风险,量子计算威胁增加时,比特币社区可考虑冻结这些旧格式比特币。清华大学副教授胡翌霖指出,曾暴露公钥的余额地址可能因用户丢失私钥或疏忽而无法及时转移,导致大量“死而复生”的币冲击市场。

二、Lopp提案:用“失去”威胁换“升级”动力

Casa技术长Lopp与开发者的新提案采三阶段设计,旨在迫使用户主动迁移,避免拖延:

  • 阻挡资金流入量子脆弱地址: 第一步是禁止向高风险地址转账,以防止新的比特币流入易受攻击的地址类型。

  • 预定五年后冻结旧币: 第二步是设定一个五年期限,在此之后,尚未迁移的旧格式比特币将被冻结,无法被花费。

  • 提供选择性解锁机制: 第三步则提供选择性机制,用量子安全签名解锁被冻结资产,为用户提供一条合规的路径来恢复其资产。

提案意在用明确时间表迫使用户主动迁移,避免拖延。研究显示,若量子攻击成功,整个比特币生态或将遭遇重大经济冲击。

三、落地考验:共识、技术与成本

然而,这项提案的落地也面临多重考验:

  • 技术挑战: 后量子签名常见的密钥与签名档案动辄数KB,可能推高交易数据量,进一步占用区块空间,矿工、钱包与节点软件也都要同步升级才能维持网络效率。

  • 用户教育: 市场估计现有约25%的比特币尚在旧格式地址,要说服长期持币者操作私钥、搬迁资产并非易事。若五年后仍有人未升级,冻结机制将引发资产“休克”,届时法律与监管问题也可能涌现。

  • 交易所与托管机构的工程: 对交易所与托管机构而言,如何在不干扰日常营运下完成地址迁移,是未来数年最大的工程。

  • 社区共识: 过往任何BIP生效前,都要经过长时间讨论与广泛验证。Lopp直言:“成功的量子攻击将带来巨大经济混乱,比特币开发者与用户需要迅速团结。”

四、量子计算的争议与未来防御方案

尽管量子计算的最新进展令人惊叹,但其对加密货币安全性的威胁程度仍存在争议。

  • Avalanche创始人观点: Avalanche创始人Emin Gün Sirer(@el33th4xor)认为,量子计算对加密货币安全性尚不构成威胁。他指出,量子计算虽然在因式分解等特定运算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反转单向哈希函数等其他运算上依然困难。同时,量子计算攻击窗口非常短暂,这使得攻击难度极高。比特币等系统在交易前只公开公钥的哈希值,而不是公钥本身,保护了静态资金的安全性。公钥只有在交易广播后才会公开,量子攻击者需要在极短时间内破解密钥。例如,在比特币中,这个窗口约为5到30分钟;在Avalanche中仅有1秒。

  • 未来防御方案: Avalanche已在GitHub提交了引入抗量子Lattice加密的请求,虽然签名体积较大,但技术准备充分。Marathon工程总监Michael B. Casey提出的“沙漏”机制,试图用交易速度限制来缓和高风险地址带来的冲击。贝莱德等大型机构也已公开将量子计算列为重大风险,呼吁产业提前转向后量子防线。

结语:

比特币面临的量子电脑危机,是一场对其核心安全机制的严峻考验。Jameson Lopp等开发者提出的BIP提案,旨在透过强制迁移和技术升级,确保比特币在后量子时代的安全性。这不仅需要社区的广泛共识和技术的突破,也将考验比特币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量子电脑就像悬在头顶的计时炸弹,每一次讨论、每一行程式码,都是在为比特币争取存活时间。当倒数结束,比特币能否证明自己仍具“数字黄金”的韧性,端看这场升级能否在社区、技术与经济成本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相关推荐:中本聪时代巨鲸在持有14年后转移46亿美元比特币(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