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股票代币化(equity tokenization)再次成为市场焦点。一方面,多家机构与资产服务商推出了以区块链为载体、并宣称与传统股权法定权利等同的产品;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代币化产品的性质、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提出了更明确的警示与要求。实际进展与风险并存,推动市场进入“从实验到制度化”的拐点。
事实一:企业与平台的落地试点在增加
近期最受关注的案例之一是加密金融公司Galaxy Digital与平台Superstate合作,在Solana链上推出了可在链上转让的GLXY代币,宣称这些代币对应的是已登记的普通股并在既有法律框架下保持股东权利。这一做法被视为将“受监管的证券”直接搬上链的尝试。类似地,Ondo等资产管理与技术平台也在将美股与ETF产品以受托证券支持的代币形式投放市场,试图在以太坊等公链上建立合规的交易和结算通道。
事实二:监管态度趋于谨慎且分化
美国监管层强调——代币化的证券仍然是证券,须服从现行证券法与交易结算规则;监管官员多次提醒市场参与者不能以技术名义规避法律义务。与此同时,欧洲监管机构也对“tokenised stocks”提出警示,指出某些代币化股票产品并不赋予真实股东权利,容易导致投资者误解并影响市场完整性。总体上,监管关注点集中在权利等同性、托管与结算安全、以及平台披露义务。
事实三:市场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迅速
尽管媒体与业内报告指出代币化真实资产(RWA)总体规模增长显著,但具体到“公开公司股票的代币化”市值仍是小众市场,流动性与做市深度普遍偏低。行业数据显示,目前代币化股票的总量只是传统股票市场的极小一部分,但季度增速与试点数量的提升表明市场正在从概念验证走向可商用产品。平台与托管机构也在争取监管豁免或与券商合作以实现合规的资产支持与结算安排。
事实四:技术与业务模式的两条主路线
业界出现两种主要路径:一是“受托/包装”模式——由券商或托管人持有传统证券,通过特殊目的工具在链上发放对应权益代币;二是“原生(native)代币化”——直接以链上原生表示作为法律承认的证券(这条路径在法律与基础设施上更具挑战)。多家代币化服务商公开表示偏好受托支持的方式以便快速匹配现有法律框架,而也有技术派推动原生代币化以实现更完整的链上自动化。
实务与风险要点(摘要):
投资者权利:关键在代币是否确实附带投票、分红、公司信息披露等股东权利。若仅以价格跟踪的合成代币作为交易媒介,投资者可能并非真正股东。
结算与托管:如何在链下证券登记体系与链上代币之间保持“一对一”对应,是防止重复发行与所有权争议的基础。监管偏好看到券商/托管机构的介入与明确的合规流程。
市场流动性与做市:现阶段很多代币化股票流动性有限,价格发现机制尚不成熟,需有合格做市商与清算安排来支撑持续交易。
跨境与监管套利:由于各地区对代币化的监管节奏不同,平台可能将产品先在监管相对友好的司法辖区推出,带来监管协调与投资者保护的额外复杂性。
展望与政策建议(面向监管与市场参与者):
对监管者:应明确代币化证券的分类标准、信息披露与合规路径,优先解决所有权确证、跨系统结算与市场操纵防范问题;同时允许受控试点以观察技术对交易效率与成本的实际影响。
对发行企业与平台:务必在产品宣传中清晰标注代币与传统证券权利的对应关系,避免使投资者混淆“可交易性”与“股东权利”等核心差异;并与受监管券商、托管方建立联动机制以强化法律与运营合规性。
对机构与零售投资者:保持谨慎,优先考察代币的法律属性、底层托管证明、以及平台的合规资质与做市深度;把代币化工具视为补充、而非替代既有证券架构的创新路径。
结论:
股票代币化在技术与部分商业模式上已完成从理论到可供交易产品的跨越,但要成为主流市场基础设施——必须通过法律确认、结算整合与监管框架的同步演进。当前阶段呈现“试点加速、监管拦截并行”的局面:市场利益相关方与监管部门需要用制度设计来消解投资者理解偏差与操作风险,这决定了代币化能否从短期噪声转为长期可持续的市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