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走向成熟,去中心化金融(DeFi)正在从早期的创新试验场向更大范围的制度化应用迈进。近期几项关键进展——包括美国就稳定币立法的推进、以太坊相关的机构化产品落地预期、监管机构对链上基础业务态度的逐步明确——共同构成了DeFi迎来新一轮增长的背景。对此,行业既有乐观的结构性判断,也有谨慎的现实考量。
首先,稳定币监管的突破为DeFi应用的规模化提供了制度基础。美国国会在2025年推进了旨在规范支付稳定币的立法框架,为合规发行与清算建立了可预期的规则,这将降低金融机构介入链上支付与结算的合规成本,从而扩大DeFi在日常金融中的可用性与接受度。
与此同时,围绕以太坊的机构化产品正在成形,成为推动DeFi走向主流的重要桥梁。由多家加密与金融机构支持的“Ether Machine”计划拟在纳斯达克以公开公司形式运行,并计划以庞大ETH储备作为机构级敞口,这类结构化工具有望为机构提供合规、可托管的以太坊敞口,并通过公开市场吸引更大范围的资金进入以太坊生态与其上层DeFi应用。
在监管层面,美监管机构也显现出向“在链”金融规则现代化转型的意图。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推出了旨在更新规则以适应链上交易与产品的专项计划,表明监管机构正在尝试在保护投资者与促进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同时,针对某些链上服务(例如流动性质押)的监管界定也出现放宽迹象,有助于降低企业与基金参与DeFi的法律不确定性。
另一个推动力量是现实世界资产(RWA)的上链倾向。借助代币化的债券、票据和其他有抵押资产,DeFi开始提供传统金融难以实现的结算效率和组合化收益方案。市场研究显示,RWA类产品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快速增长,这使得机构可以通过熟悉的资产类型进入链上生态,从而降低纯加密风险敞口并提升可投资规模。
然而,制度化并非一蹴而就。市场基础设施仍需补强:托管服务、合规可审计的会计与估值流程、以及面向机构的清算机制,都需要时间与资本投入来完善。同时,多家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指出,尽管技术和法规在进步,真正的大规模资本流入尚未完全到位,机构在资产配置中对DeFi的实际配置仍然谨慎。行业需要更多可验证的产品和稳定的风险管理工具,才能把基础设施层面的改进转化为持续的资金流。
在业务层面,几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staking与流动性质押继续成为机构关注的入口,提供了既能参与网络安全又能产生收益的方案;二是稳定币在支付与结算场景的渗透,带来了链上交易的常态化;三是RWA产品推动DeFi从“仅为加密服务”向“服务于更广泛金融需求”转变。这些趋势一方面提升了DeFi的商业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对监管与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望未来,若监管框架保持稳定且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DeFi有望成为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提供更高效率的交易、结算与资产组合选项。但若法律解释反复或基础设施改进滞后,机构信心可能出现反复,阻碍资本规模化入场。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当前阶段既是布局关键基础设施与合规能力的窗口,也是测试产品可行性与风险管理能力的场域。
总体而言,DeFi正处于从创新走向制度化的过渡期:法规的逐步明确与机构工具的出现为其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但要实现大规模、可持续的机构化落地,行业仍需在合规、托管、风控和透明度等方面交出更多可验证的成果。只有在这些条件均逐步具备的前提下,DeFi才能真正从自我繁荣走向与传统金融并行共生的下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