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4月14日),一篇名为《请各交易平台立即停止向大学生推广合约体验金行为》的文章在社区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篇文章对加密平台向大学生推广“合约体验金”的行为提出强烈批评。文章称这些平台将目标群体锁定在风险意识较弱,资金管理能力不足的大学生身上,并且将此做法类比为2015年的“校园裸贷”事件,认为类似的未来局面可能会重演,呼吁行业、公众和媒体集体发声加以制止。

虽然未明确的点名到底是哪几家交易所,但根据文章中描述的活动和推广方式来看,舆论的矛头自然而然的指向了Bitget和Bybit。 

文章发布后,社媒X平台用户@silverfang88也发贴道: “才知道bybit去学校,让学生下载bybit给合约体验金,然后请一堆KOL去巴厘岛堵住嘴,反手还法务举报了okx钱包,自己人每个项目收1.4m上币费。”

对此,Bybit创始人做出强烈反驳,质疑其指控的真实性。他写道:“哪个学校允许学生做合约交易?拿出证据来。哪个法务部门举报了竞争对手?哪里是证据?哪个币收取了上市费用?有证据吗?”


Bitget华语负责人谢家印同样在回应中撇清了与争议的关系,否认曾向学生提供合约经验奖金。 

他表示:“Bitget校园大使计划旨在推广区块链技术,普及Web3知识,并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在发现该活动被误解为合同激励后,Bitget也已停止了面向大学生的合约返利推广,并表示已拒绝所有相关的申请。”

一来一回的口水战不断为“合约交易进校园”事件添油加火,使得事态更加复杂和引人关注。业界人士纷纷关注,一些交易所在吸引年轻且缺乏财务经验的用户时,是否存在过度营销的行为。  

负面声音认为,平台的这种做法是利用学生群体的“信息差”,对加密货币风险认知有限,容易被“拉人返佣”吸引;其次,本质上还是一种变相赌博推广,类似高杠杆赌场;最后,Bybit和Bitget属灰色营销,常用“校园大使”或“返佣计划”,掩盖实为“拉人炒币”的行为,这和赌场进校园,没有区别。

为什么中小型交易所开始疯狂拉新?

中小交易所“疯狂拉新”既是增长焦虑的体现,也是部分品牌在缺乏品牌护城河和技术壁垒下,为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本关注所采取的不得已之举。

当前,像是币安(Binance)和欧易(OKX)等头部交易所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小交易所要想突围、存活,就必须快速扩张用户基础。拉新成为提升交易量、吸引项目方和投资者关注的“起跑线”。  

在加密行业,用户数量与活跃度直接影响平台的流动性和估值。越多用户代表越高的交易活跃度,也能吸引更多项目方上线代币,从而形成正向循环。一些交易所甚至将用户增长作为吸引融资的关键指标。   

近年来,一些交易所在营销方向上积极打造“大男主”或“大女主”的人设,通过励志叙事赢得了不少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共鸣。然而,当这种叙事不断被投向那些本就面临就业焦虑的高校学生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平台向他们描绘着“普通人通过进入币圈行业实现命运逆转”的美好图景,但现实中,许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口奶”却是高风险的合约衍生品。 

在梦想的糖衣之下,或许平台已悄然将这些尚未具备充分金融认知能力的年轻人,推向了衍生品市场的深渊。

相关推荐:Bybit否认X平台用户的140万美元上币费和学校推广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