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市场中,企业将数字资产纳入其资产负债表已不是新鲜事,但通常集中在比特币。然而,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t Origin Ltd(BTOG)近日宣布了一项突破性的策略:将动用最高5亿美元的资金,建立狗狗币(DOGE)储备。这项举措不仅让BTOG股价在盘后暴涨90%,更引发分析人士指出,这或许不只是单一公司调整资产配置的举措,更标志着迷因币从“玩笑”跨入“财务工具”的分水岭。

一、Bit Origin豪掷5亿美元建立狗狗币储备:迷因币机构化的里程碑

7月17日,据Globenewswire报道,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t Origin(NASDAQ: BTOG)宣布与多位合格投资者达成协议,启动DOGE财库储备,融资总额高达5亿美元,其中包括4亿美元股权融资和1亿美元可转债融资。

  • 融资结构: Bit Origin已完成首轮可转换债券(1,500万美元)的交割,并计划将大部分资金用于首次购买狗狗币。Chardan担任本次证券发行的配售代理。

  • 战略目标: 公司计划将DOGE作为核心资产进行长期持有,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DOGE持有方之一,并通过“每股持币量增长”实现长期价值提升。

  • DOGE的潜力: Bit Origin表示,DOGE凭借极快的结算速度、庞大的社区规模以及日益扩大的商户接受度,在点对点支付和电商场景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公司希望DOGE能成为马斯克的X平台“X Money”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之前,公开市场少有企业把迷因币作为核心储备。Bit Origin的行动代表迷因币正式踏入了公司财务报表,也让资本市场重新估算DOGE的风险溢价与估值模型。

二、融资结构与业务转型的双重布局:矿企的多元化探索

Bit Origin本业是比特币矿企,过去资本支出集中在矿机与电力。如今以“财库”形式持有狗狗币,有三层意图:

  • 直接参与DOGE价值增长: 通过持有狗狗币,直接受益于其价格上涨。

  • 切入点对点支付市场: 利用DOGE结算速度快、手续费低的特性,切入点对点支付市场。

  • 锁定与马斯克构想的X Money等支付层整合机会: 狗狗币与马斯克的紧密关系,为其未来在支付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想像空间。

公司喊出的“支付+财库”双引擎,让本业与资产负债表同时受益,降低单纯矿业循环风险。另外公告也提到,Bit Origin计划为DOGE矿工提供服务、开发支付应用,甚至在生态内推动其他增值操作。换言之,它不只持币,还想成为基础设施与应用的推手,从而扩大DOGE的网络效应。

三、市场反应:BTOG股价狂飙90%

受此消息激励,Bit Origin股票BTOG在7月17日盘后暴涨90%,股价暂报0.63美元,市值约为3741万美元。这显示市场对Bit Origin这一创新策略的积极反应。

四、迷因币迈向机构化:意义与风险并存

Bit Origin建立狗狗币储备的策略,是加密货币市场一个大胆且创新的尝试。这不仅为迷因币的机构化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传统矿企的业务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 意义: 迷因币正式踏入公司财务报表,有望从网络迷因正式晋升为企业资产表的“新常态”。

  • 风险: 迷因币波动性高、监管态度未明,若价格急挫,其财报将面临减值压力,股价也可能受到牵连。整体而言,这步棋能否带来股东期待的“每股DOGE”红利,还需时间验证。

五、Dogecoin基金会的官方储备与支付愿景

除了Bit Origin的行动,Dogecoin基金会也在积极推动DOGE的机构化和支付应用。据The Block在3月报道,Dogecoin基金会通过其新成立的商业部门,建立了“官方Dogecoin储备”,并以当前市场价格购入了首批1000万DOGE(约180万美元)。

  • 概念验证: DOGE储备旨在作为概念验证,展示Dogecoin在高效、无缝交易中的可行性。

  • 支付愿景: 公告提到,House of Doge(基金会官方商业化合作伙伴)旨在让Dogecoin成为企业和消费者快速可靠的支付选项,通过创新技术,商家能够在结账时即时接受Dogecoin支付,避免区块链交易通常的等待时间,同时提供与传统支付方式相同的信任度。

  • 未来计划: Dogecoin基金会计划与“大型体育赛事”合作,推广Dogecoin的使用,并专注于教育用户如何使用自托管Dogecoin钱包。

结语:

Bit Origin豪掷5亿美元建立狗狗币储备,并引发股价狂飙,标志着迷因币正迈向机构化。这一大胆尝试不仅为迷因币的机构化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传统矿企的业务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Dogecoin基金会的官方储备和支付愿景,也进一步推动了DOGE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这项举措能否成功,将对狗狗币的未来发展,乃至整个迷因币市场的叙事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老牌山寨币集体爆发,新一轮山寨季初见“探头”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