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向Web3迈出关键一步,吸引了全球目光。然而,就在市场期待科技巨头大展拳脚之际,一则重磅消息却为香港的Web3淘金热按下了“急刹车”:包括蚂蚁集团和京东在内的多家中国科技巨头,已暂停在香港推进稳定币项目。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并非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是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内地监管机构的直接指示。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北京对私营部门控制的货币崛起的深切担忧,更将“铸币权”这一核心金融命题推向了台前,预示着Web3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背景下,必须面对国家金融安全和货币主权的最高考量。
一、从“高歌猛进”到“紧急叫停”:科技巨头的香港稳定币之路
香港在2025年5月审议通过《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并于8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其进入稳定币“持牌经营”时代。随后,香港金管局于2024年3月启动稳定币发行人“沙盒”安排,吸引了包括京东币链科技在内的首批机构入围。截至9月底,香港已收到36家机构提交的稳定币牌照申请,市场热度空前。
巨头的初期雄心: 蚂蚁集团旗下蚂蚁国际和蚂蚁数科积极表态,官宣参与试点并申请牌照,进行了“双线布局”。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也曾公开表示,希望通过稳定币将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效率提高至秒级,对稳定币寄予厚望。这些表态都显示出中国科技巨头对香港稳定币市场的巨大热情和战略规划。
突如其来的“急刹车”: 然而,近日《金融时报》独家披露,蚂蚁、京东等中国科技企业突然暂停在香港发行稳定币的计划。据知情人士消息,此次暂停并非企业自愿,而是收到了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与网信办的“暂缓推进”指示。这一事实转折,无疑给正在蓬勃发展的香港Web3生态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二、北京的“铸币权”红线:国家金融安全的优先考量
为什么在香港监管环境已经明确、企业积极响应的情况下,内地监管机构会选择在这个节点叫停?这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关乎国家金融安全的“主权优先”原则。
货币主权的绝对权威: 在中国金融体系的底层逻辑中,货币创造始终是国家主权的核心组成部分,铸币权更被视为不容任何形式挑战的绝对权威。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期的内部研讨中指出,私营稳定币实质上是一种“数字化铸币税”的私人摄取,即私人机构通过发行货币替代品,获取本应属于国家的货币发行收益。
资本管制与“风险外溢”: 稳定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在全球范围内近乎零摩擦、低成本的跨境流转能力。内地监管层担忧,如果由蚂蚁、京东这类具有强大生态和用户基础的中资巨头在香港发行稳定币,它们很可能成为内地资金以“合规创新”名义绕开现有资本管制、实现跨境流动的新通道,从而造成“不可控因素”,危及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数字人民币(e-CNY)的战略优先: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大力推进数字人民币(DCEP)的研发与应用,这已成为国家战略。中资巨头在离岸(香港)发行锚定港元或其他法币的稳定币,其商业应用一旦普及,可能会与DCEP的战略目标产生潜在冲突,或稀释内地对数字货币体系的主导权。在“数字金融主权”的竞争中,任何非主权背书的大规模支付工具都会被审慎对待。
新型“影子银行”风险: 科技巨头发行的稳定币可能形成新型“影子银行”体系,绕开现有审慎监管指标,创造监管无法覆盖的信用扩张。央行金融稳定局的模拟测算显示,若不对私营稳定币加以限制,三年内可能形成数万亿元规模的“体外循环”资金,对货币政策传导构成严重干扰。
“穿透式监管”的要求: 尽管香港拥有独立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对于业务主体、资金源头和系统风险都与内地紧密关联的科技巨头,内地监管机构有权力、也有必要实施“穿透式监管”,确保其在香港的创新速度和方向,最终必须与内地对于宏观金融安全的最高要求保持一致。
三、香港Web3生态的“试金石”:机遇与挑战并存
蚂蚁和京东的暂停,对香港乃至全球Web3行业都带来了即时且深远的影响。
香港稳定币生态的重新洗牌: 蚂蚁和京东的退出,无疑在香港稳定币生态中造成了一定的“真空”,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利用内地科技巨头生态来撬动应用的Web3项目。稳定币发牌的初期,很可能将由国际金融机构、传统银行或具备强劲离岸背景的机构主导。中资背景的机构将转入观望和“等待框架明确”的保守策略。
监管与创新的“拉锯战”进入新阶段: 这一事件成为Web3行业中“监管与创新”拉锯战的经典案例。它清楚地界定了:在东亚地区,凡是涉及跨境资本流动、法币锚定的金融创新,监管的审慎权将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其他机构而言,这是一种信号:稳定币发行的门槛,不仅是香港金管局设定的高标准,还必须通过内地对于“金融安全”的更高审查。
Web3巨头的策略调整: 对于蚂蚁和京东而言,这更像是一次“战略暂缓”,而非终止。他们不会放弃稳定币所代表的全球跨境支付的巨大潜力。巨头们将利用这段时间,重新设计更符合内地监管精神、更具风险隔离机制的离岸稳定币发行方案,或将重点转向那些不涉及法币锚定或完全在封闭离岸体系内流通的数字资产应用。
四、数字货币时代的主权较量:中国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范围内,数字货币领域的竞争已上升为国家间金融竞争的新维度。中国的应对策略是集中力量发展数字人民币,而非分散资源于多个私营稳定币。
国家主导路径: 央行国际司的研究报告警告,若放任中国科技企业发行跨境稳定币,可能引发监管套利、货币替代引发他国反弹、跨境溢出引发系统性风险传染等国际风险。中国的选择是强化国家主导的数字货币路径,确保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主权完整。
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合规: 尽管蚂蚁、京东提出的稳定币方案均承诺100%准备金,但监管层对私营机构的资金托管、赎回机制仍存疑虑。相比之下,数字人民币设计了“小额匿名、大额可溯”的机制,更符合监管对风险平衡的要求。
结语:
蚂蚁、京东等中国科技巨头暂停香港稳定币计划,是Web3进入主流金融体系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成人礼”。它揭示了在推进金融科技创新时,国家金融安全的底线不可逾越。在北京的决策逻辑中,货币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工具,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和治理能力的体现。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一基本逻辑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因技术变革而进一步加强。未来香港Web3市场的真正发展,将取决于所有参与者能否在这道红线与创新需求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稳健的“平衡点”。这场拉锯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