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稳定币支付解决方案迎来关键破局。一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专业机构积极介入;另一方面,法规逐步清晰,为合规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支付规模与应用加速扩张

据报告显示,全球B2B稳定币支付月交易量从2023年初的不到1亿美元,激增至2025年超过30亿美元,增长达30倍之多。与此同时,从2023年1月至2025年2月,总计已有超924亿美元的稳定币用于各类支付场景。这些数字清晰表明,稳定币在跨境汇款、贸易结算、企业间现金流管理等领域正扮演日益核心的角色。

二、支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大型支付网络积极融入稳定币技术。Visa已扩展稳定币支付支持,涵盖USDG、PYUSD,并支持Stellar、Avalanche网络,同时推出首个欧元稳定币“EURC”,推动链上结算能力提升。同时,金融机构显著发力,FIS 与 Circle 达成合作,为机构客户提供稳定币交易结算能力。

学术界亦提出未来“混合货币系统”模型,将稳定币与央行储备挂钩的双层体系作为增强体系韧性的路径之一。

三、政策法规加速破冰,落地成常态

今年,美国正式通过《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需1:1由美元或低风险资产支持,为行业设立明确监管标准。香港也在8月初通过稳定币新法,开启发牌制度。标准渔业、游戏巨头合作成立的Anchorpoint Financial即将申请发行牌照,标志着传统金融机构正式入局。

在中东、亚洲等地区,《金融时报》指出,包括阿联酋、巴林、香港和新加坡在内的市场正通过公私合作、授权监管推动稳定币合规创新。与此同时,部分央行表达对稳定币潜在威胁的警惕,认为其可能冲击货币主权,因此亦在推进自产数字货币(CBDC)以应对挑战。

四、企业巨头助推支付生态革新

金融科技与企业界同样发挥重要作用。Ripple 宣布斥资2亿美元收购稳定币支付平台 Rail,旨在增强跨境支付能力、完善虚拟账户与后台自动化功能,预计交易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与此同时,包括Bank of America、Standard Chartered、PayPal、Revolut 和 Stripe 在内的金融机构与支付服务商均积极布局稳定币支付市场。

行业评估认为,这些支付方案正推动稳定币从边缘创新迈向主流基础设施。Deloitte 报告称,随着监管趋明、应用场景拓展,2025将见证稳定币支付成为标准配置。

五、优势、挑战与未来展望并行

优势显著。 稳定币支付快速、低成本、透明且可追溯,被认为优于传统跨境系统,特别适用于高命中率的贸易与汇款场景。Visa 认为,在拉美、非洲、亚太等新兴市场,由于美元接入受限,稳定币具备极大替代空间。

挑战依旧存在。 合规成本高、匿名钱包受限、市场接受度参差和央行监管压力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支付厂商持续整合、法规框架完善,预计稳定币将在2025年成为普遍支付工具。企业将它用于日常交易、跨境结算、现金管理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全球金融体系正向更高效、更包容、更智能的方向演进。

相关推荐:USD1第一站:Gate 先发制人,积分计划或成最大空投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