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Bitcoin(比特币)、 Ethereum(以太坊)等数字资产逐渐从“边缘”资产演变为金融机构视野中的战略标的,而其与传统金融(TradFi)体系的融合,也进入了一个加速期。以下我们从三个维度分析该融合的现状、推动因素与风险挑战。
一、融合加速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
首先,机构参与率大幅提升。近期报道指出,诸如 Franklin Templeton 等资产管理公司明确将数字资产纳入传统资产配置框架,显示出“加密成为主流投资工具”的信号。
其次,基础设施逐步铺设。以 DBS Group Holdings Ltd.(新加坡银行)与 Goldman Sachs(高盛)在 2025 年10 月完成首笔银行间现金结算的比特币/以太坊 OTC 期权交易为例,体现了传统银行体系正在构建数字资产交易与结算机制。
第三,监管与法律框架正在成型。美国通过了名为 GENIUS Act (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首次允许受监管银行持有稳定币,从而为银行与加密资产的对接提供了法律基础。
这三大驱动因素交汇,使得过去被视为高风险、投机性的加密资产,正逐渐被置入传统金融的资产配置、产品设计与结算体系中。
二、融合所带来的市场新格局
在资产管理层面,数字资产正由“另类”转变为可纳入投资组合的成员。一些研究指出, 比特币等数字资产与传统股票、债券、商品之间的动态关联性正在增强。这意味着,从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角度来看,数字资产不再完全是孤立领域,而是越来越多地受到宏观经济、利率及传统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在支付与清算层面,稳定币与区块链技术为传统银行支付系统带来变革。如上述 GENIUS 政策推动银行考虑将稳定币纳入其支付基础设施,支持24/7 全球结算、跨境交易速度提升。此外,银行与金融机构开始通过区块链网络、托管服务及数字资产衍生品参与市场,使“加密-传统”边界进一步融合。
在产品创新层面,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推出数字资产相关产品、衍生品、ETF 等。例如,机构可通过衍生品、期权、基金等途径接触数字资产,而不仅限于直接持有
综合来看,市场格局从“加密在外部”逐步转向“加密嵌入传统金融体系”,从支付、结算、资产管理多个入口同时发力。
三、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关注点
尽管融合趋势明显,但也不能忽视诸多挑战。第一,监管与合规风险仍存。数字资产的跨境性、匿名性、技术复杂性令监管机构警惕,而监管框架尚未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第二,市场联动与风险传递增强。研究表明,比特币与传统资产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在某些市场环境下显著提升,这意味着数字资产可能不再具备“与传统资产脱钩”的优势。 第三,基础设施与安全问题仍是重点。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探索托管、结算、清算机制,但这些机制在数字资产领域的成熟度仍低于传统金融体系,这可能带来操作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
此外,尽管银行等传统机构进入该市场,但如何平衡创新与稳健运营、如何保障客户保护、如何与传统合规框架协调亦是重要议题。若监管介入过严、或技术漏洞出现、市场参与机构资质不齐,则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反而削弱整合进程。
四、展望:融合走向何方?
未来可预见的是,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将持续推进,但更可能是“渐进式融合”而非“突变”。监管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参与者能力提升都将是决定路径的关键。具体来看:
稳定币将在银行支付、跨境结算、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银行可能借助稳定币提供高频、低成本的服务。
传统机构将推出更多数字资产托管、衍生品、资产管理产品,数字资产可能成为投顾与机构客户产品组合的一部分。
风险管理与合规逻辑将进一步强化。传统金融机构在拥抱数字资产时,同时也必须引入数字资产特有的运营、合规、安全机制。
市场结构将更加多元。从“单一持币”进入“资产配置+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状态,数字资产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互动将更频繁、结构也更复杂。
总而言之,数字资产正在由“外来创新”向“主流金融基础设施要素”转变。对于投资者、金融机构与监管者而言,把握这一变革意味着不仅要关注价格波动,更要关注制度框架、技术架构、市场参与者能力以及系统性风险管理。未来几年,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融合深度如何演化,值得持续关注。
相关推荐:Michael Saylor的Strategy以4500万美元比特币(BTC)购买开启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