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从 VC 实习到外贸创业

王岳的故事挺典型。2023 年,他先在一家风投公司实习,接触到一批 Web3 项目。随后他加入了一家 Web3 公司,算是正式踏进了这个圈子。按理说,这应该是很多同龄人的“理想开局”:赶上风口,进入新行业,还能接触到最前沿的东西。

可今年 7 月底,他突然辞职,转头去做外贸创业了。朋友们一开始都挺惊讶,毕竟 Web3 的发展空间还在,怎么突然就离开了呢?

他的回答特别真诚:

“其实我对自己的炒币投机能力并不看好,相对之下可能还是在实体行业做实事更适合我一些吧。”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炒币这种事,说到底就是风险高、变数大,你可能觉得自己在赚钱,但下一秒市场翻脸,你就啥都没了。相比之下,外贸虽然辛苦,但至少逻辑简单:你付出时间、精力,就能看到订单和收益。它更“可控”,也更踏实。

王岳不是完全跟 Web3 断了联系,只是没那么沉迷。他把自己定位得更现实:Web3 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

桃子:从区块链社团到公务员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叫桃子。她本科在浙大,大学时期曾加入区块链学生组织,也在一些 Web3 项目里实习过。照理说,她已经有了挺好的起点。

但毕业时,她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回家乡做公务员。

如果你站在传统“成功学”的角度,这可能显得“不够野心”。可她自己却说得很轻松:

“我是一个体验派,而且我认为生活大于工作,所以只把 Web3 当成一个理财的副业。”

她把这段经历当成了人生的一次体验,而不是必须要一直走下去的道路。她依旧会用 Web3 做一些小投资,但不会把它当成“主业”。在她看来,安稳的生活、可控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体验派”这个词太有意思了。它背后折射的是一种不再被行业话术绑架的心态:生活不一定要围着某个赛道转,人生也不必非得靠 Web3 来证明价值。

还有人选择“骑墙”:白天打工,晚上看盘

除了彻底离开或淡出,也有人选择“两边都要”。

比如大和。他本科在北京,研究生在美国,毕业后回国进了一家 Web3 公司,薪资水平过万,算是很多年轻人的“梦幻工作”。他自己也承认:“想趁年轻赚一波钱,等熊市来了就去考公。”

这就是典型的“骑墙”姿态:用 Web3 作为短期红利,但早就给自己准备了后路。

这类心态其实很普遍。一方面,大家都知道 Web3 的风险太高了,今天在台上风光,明天可能直接归零;另一方面,稳定又安全的职业(比如公务员、国企岗位)会给人极强的安全感。于是,不少年轻人选择“赚一笔快钱,再找个稳妥位置安顿下来”。

为什么他们选择“退圈”?

讲了几个故事,背后的逻辑其实有共通之处。

第一,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很多人刚入圈时,都是奔着“改变世界”“构建新秩序”这些口号来的。但很快发现,行业里大部分人更关心的还是钱。理想主义经不起市场的波动,现实很快就打脸。

第二,行业的不确定性。 Web3 的节奏太快,项目生死就在一夜之间。今天融资千万,明天可能跑路。对于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长期焦虑。相比之下,稳定的职业路径(公务员、国企、传统行业)显然更让人心安。

第三,价值感的错位。 王岳说“更适合做实事”,桃子说“生活大于工作”。他们其实都在强调一点:在 Web3 里,他们感受到的价值感不足。你可能每天很忙,但很多努力最后只是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归零”,这让人逐渐失去信心。

这是不是一种“成熟”?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些故事放到几年前,大概率会被贴上“保守”“不够拼”的标签。但放到今天,它反而显得挺成熟。

因为换个角度看,这些 00 后们其实是在主动做选择:

  • 有人想要更可控的事业,于是去做外贸;

  • 有人想要安稳的生活,于是去当公务员;

  • 有人想趁年轻搏一把,但同时留后路。

这不是盲目逃离,而是一种理智权衡。

毕竟,人生不等于工作,工作也不等于行业。Web3 再热闹,它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全部。

最后的感想

文章里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其实我对自己的炒币投机能力并不看好。”

这听上去有点自嘲,但背后其实是清醒。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没有优势,清醒地判断哪里才是自己更能发挥价值的地方。

另一个金句是桃子说的:

“我是一个体验派,而且我认为生活大于工作。”

这就像一记柔软的提醒:再大的风口、再多的诱惑,都别忘了生活才是底色。

所以,或许我们该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维——离开币圈不是失败,留下来也不一定成功。选择本身,就是这代年轻人最真实的答案。

相关推荐:你好,我是加密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