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新手机号注册网易云意外登录李玟账号"的消息引发全网热议。有网友用新办手机号注册时,竟通过验证码直接进入了这位已故歌手的官方账号,看到26.1万粉丝数据与粉丝们的悼念私信 。
尽管网易云音乐很快回应称是"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并紧急处理,但这起个案折射出数字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终极问题:当生命落幕,我们的社交账号、数字藏品、游戏装备等"数字遗产",究竟该何去何从?今天,飒姐团队就与诸位老友聊一聊。
一、事件核心:数字遗产继承的"能与不能"
事实上,异常登录的直接原因是电信运营商的"手机号二次放号"机制。根据工信部《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规定,手机号码属于国家资源,用户仅享有使用权。在用户停止使用号码后,运营商有权回收并重新分配。
问题在于,现行法规未要求运营商在号码回收前,必须确保用户解绑所有关联的数字账户。这种制度设计上的疏漏,使得重要数字资产面临流失风险。
(一)遗产属性的认定:分属性区别对待
权利属性的复杂性是首要难题。数字资产往往包含多重权利属性:以李玟的网易云音乐账号为例,其中既包含音乐作品的著作权(知识产权),又包含账户本身的使用权(合同债权),还包括与粉丝互动的记录(人格权要素)。这种权利混合的状态,使得继承过程需要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增加了处理的复杂性。
《民法典》第127条明确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法律保护范畴,但并非所有数字资产都能被认定为"可继承遗产"。
可继承的数字遗产:包括网络账户余额(如支付宝余额、平台充值余额)、具有市场价值的虚拟物品(如稀有游戏装备、NFT数字藏品)、可变现的商业账号(如粉丝量百万的自媒体账号)等。
以2025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的全国首例元宇宙虚拟房产继承案为例,该案首次通过司法判决确认链上NFT房产的遗产属性,为数字资产继承确立了"技术特征+财产属性+合法性"的三重审查标准。
涉案虚拟房产为被继承人王某通过以太坊购买的Decentraland平台土地(NFT编号#E7152),交易记录显示价值28ETH。继承过程中,平台以用户协议中"账号禁止转让"条款拒绝配合过户。
法院查明:(1)该NFT具有唯一哈希标识;(2)王某通过私钥实际控制资产;(3)交易记录可追溯至合法取得。最终判决要求平台解除转让限制,配合完成密钥移交等继承手续。
该案突破传统虚拟财产确权困境,将区块链哈希值作为权属证明核心要素,标志着我国司法对元宇宙资产保护进入新阶段。
受限继承的数字遗产:以社交账号为代表的"混合属性资产"继承需分情况处理。如含有商业合作收益的公众号,其财产权益可继承,但账号的人格化运营权可能受限制;而纯私人微信账号因承载大量私密聊天记录,通常仅能继承其中的财产部分(如微信钱包余额),账号本身的使用权可能被平台收回。
不可继承的数字资产:私密聊天记录、个人日记、未公开的创作草稿等纯人格属性数据,因涉及逝者及第三方隐私,不具备财产属性,依法不应纳入继承范围 。
(二)司法实践的突破:不认可平台"禁止继承"条款
现实中,多数平台的用户协议都包含"账号仅限本人使用,不得继承转让"的条款,但司法实践已多次突破此类格式条款的限制。2025年某游戏账号继承案中,法院明确指出:平台不能以格式条款排除用户的核心财产权利,对于含有20万元稀有装备的游戏账号,继承人有权继承其财产权益,平台需配合转移或折现。
这一裁判逻辑已成为司法共识:平台服务协议的"禁止继承"条款,仅能约束账号的"使用权归属",不能剥夺用户对账号内财产权益的处分权。
(三)继承的实操障碍:证明难、对接难、估值难
即便法律认可数字遗产的继承资格,实操层面仍面临多重阻碍。
首先是证明障碍,继承人需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数字资产权属证明等一系列材料,而多数用户生前并未留存相关凭证;
其次是对接障碍,部分平台未设立专门的遗产继承通道,继承人往往面临"客服踢皮球"的困境;
最后是估值障碍,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大,缺乏权威的估值标准,给遗产分割带来困难。
二、破局路径:构建"生前规划+平台责任+法律完善"三重体系
(一)个人层面:做好数字遗产的生前规划
生前规划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权利人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明确数字资产的处理意愿。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自书遗嘱只要符合法定形式就具有法律效力。在遗嘱中,应当详细列明重要的数字资产类型、存储位置和访问方式。考虑到数字账户的特殊性,建议同时指定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遗嘱执行人,并授予其处理数字资产的特别权限。
与此同时,证据固定在数字资产继承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数字信息易于灭失且难以恢复,建议权利人生前就通过公证机构对重要数字资产进行证据保全。目前,各地公证机构都已开通电子数据公证服务,可以对网页内容、数字权属证明等进行固定。对于区块链资产,还可以通过保存私钥、助记词等方式确保持续控制。
(二)平台层面:履行数字遗产管理人责任
平台协商是实践中常用的解决途径。随着数字资产继承需求的增加,部分互联网平台已经开始建立内部继承机制。例如,某些社交平台允许亲属在提供死亡证明、身份关系证明等文件后,申请将逝者账号转为纪念账号。虽然这种处理方式可能无法实现资产的完全转移,但至少能够避免账号被恶意使用的风险。
作为数字资产的实际控制者,平台应承担起更重的管理责任。
首先,应建立"纪念账号"制度,对逝者账号进行特殊标注并永久封存公开内容,既保留情感寄托载体,又防止隐私泄露;
其次,需设立专门的遗产继承通道,简化流程、明确材料清单,避免继承人"求告无门";
最后,在回收非活跃账号前,应履行充分通知义务,设立缓冲期,为继承人预留处理时间 。
(三)法律层面:完善数字遗产的规则体系
立法层面的改进是根本之策。建议在未来修订《民法典》继承编时,增设数字资产继承的专门条款。具体而言,应当明确数字资产的可继承性,区分不同类型的数字资产并设定相应的继承规则。对于具有财产价值的数字资产(如虚拟货币、数字版权等),应当允许其通过法定继承程序转移;对于具有人格权属性的数字资产(如社交账号、私人邮件等),则可以设定限制性继承规则,平衡继承权与隐私保护。
行业标准的建立同样重要。相关行业协会应当牵头制定数字资产继承的行业规范,明确运营商、平台方在数字资产继承过程中的责任义务。例如,可以要求运营商在回收号码前,通过多种方式提醒用户解绑重要账户;要求数字平台建立清晰的继承申请流程,设立专门的处理通道。
写在最后
数字遗产的继承困局,本质是数字时代财产权益与人格尊严的平衡命题。现行法律虽原则性认可虚拟财产地位,却尚未厘清财产性与人格性数字资产的继承边界,导致司法实践与平台操作常陷两难。
飒姐团队认为,破局需立法、平台与个人形成合力:立法应尽快细化分类继承规则,填补制度空白;平台需摒弃“一刀切”回收模式,以“数字遗嘱”“纪念账号”等功能履行管理人责任;个人也可提前规划数字资产归属。唯有三者协同,才能让数字遗产既避免流失风险,又守住隐私底线,让虚拟空间中的权益与记忆得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