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 PayPal 宣布与 OpenAI 合作、允许 ChatGPT 用户在对话中直接完成支付时,市场的反应几乎是瞬间的,PYPL 盘前一度飙升 15%,收盘仍录得数月来最佳表现。
这次合作背后的意义远不止股价波动,AI 正在为所有支付企业重新定价。
在一个未来 AI 也可以花钱的时代,支付公司的护城河不再只是牌照、通道与费率,而是能否把支付规则、风控、身份与清结算抽象成可被代理调用的能力。
谁能最快教会 AI 合规、安全、可追责地把钱花出去,谁就能在新的定价体系里重获溢价。错过这一窗口的公司,则可能被压成低利润的管道。
为什么「AI + 支付」会重定价既有支付体系,以及这背后到底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为了让 AI 学会花钱,整个行业又在为哪些成本买单?
一张难以估算的账单
估值框架的改变,来自成本结构的改变。把支付企业的能力「API 化、可追责化、可审计化」,让 AI 能安全地替人花钱,这套工程的成本远超一笔设备采购。
2025 年,仅 Alphabet、Meta、微软和亚马逊四家科技巨头,在 AI 基础设施上的资本支出就超过 3600 亿美元。 Alphabet 年初预算 750 亿美元,到年中已经上调至 850 亿美元,年末再次上调至 930 亿美元。
整个硅谷 2025 年在 AI 上的投资高达 4000 亿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建设数据中心、采购 GPU、铺设网络,目的是让 AI 能够理解语言、识别图像、生成内容。
但这只是基础,在这之上要教会 AI 如何代表人类花钱,又是另一笔账。
目前我们并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因为它并非一次性的资本支出,而是一场持续的、多维度的豪赌。它由看得见的直接投入和看不见的间接成本共同构成,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维度对整体成本进行推算。
首先是看得见的投入,最直接的开销来自协议研发的「军备竞赛」。
Google、Visa、Mastercard 这些巨头的顶级工程师、产品经理和法律顾问组成正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设计的协议成为未来 AI 经济的通用语言。
以硅谷的薪酬水平计算,一个数百人规模的团队,每年的运营成本就高达数亿美元。考虑到这些协议的研发和推广周期通常需要 2~3 年,仅这一项,行业的总投入就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为了推广协议而投入的巨额营销和商务费用。
紧随其后的是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彻底改造。为了支持 AI 代理支付,全球数千家银行和支付机构必须对它们陈旧的系统进行「开膛破肚」式的手术。这包括建立新的 API 接口、部署更强大的反欺诈模型、升级身份验证系统、增加实时监控能力等等。
根据 Autonomous Research 的报告,AI 技术虽然长期来看可以为金融服务公司节省高达 22% 的运营成本,但前期需要巨大的投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笔改造成本保守估计也在数百亿美元级别。
与此同时,风险资本正在疯狂涌入这个赛道,试图捕获下个时代的支付巨头。根据 S&P Global 的报告,2025 年第三季度,AI 代理和稳定币成为金融科技融资的两大热点。
让我们看一些实际案例。
Ramp 是一家提供自主金融服务的公司,在短短 45 天内完成两轮融资,估值从 160 亿美元飙升至 225 亿美元,市场的狂热可见一斑。
Circuit and Chisel 是一个代理商务平台,在种子轮就获得了 1920 万美元的融资。Lava Payments是一个为代理原生公司提供支付系统的公司,种子轮融资 580 万美元。
除此之外,还有 Kite AI、Basis Theory、Kira Financial AI、Neurofin AI 等等公司都拿到了融资,目前这份名单还在不断加长。保守估计,2025 年流向 AI 支付相关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总额超过了 50 亿美元。
然而这些看得见的投入与看不见的成本相比,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最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即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
麦肯锡在其报告《Agentic AI 对零售和中小企业银行业务的颠覆》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支付行业每年超过 2.7 万亿美元的收入中,有近一半来自「客户惯性」,人们因为懒惰或不了解,而将大量资金放在低利率的活期账户,或者忘记兑换信用卡积分。
AI 代理的出现,将彻底终结这种躺着赚钱的时代。
一个理性的 AI 代理会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私人理财顾问,实时监控你的账户,自动将闲置资金转入收益最高的储蓄产品。
它会在你每次消费时为你选择返点最高的信用卡;它甚至可以通过开放银行的 A2A(账户到账户)支付,完全绕过传统的信用卡网络,从而侵蚀发卡行和卡组织的核心收入。
麦肯锡预测,仅在欧洲,如果 10-20% 的消费者采用 AI 代理,银行的净利息率就可能收窄 30-50 个基点,这意味着数百亿美元的收入损失。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个数字可能高达数千亿美元。
综合来看,这场为了让 AI 学会花钱的行业重塑,包括协议研发、基础设施改造、创业公司融资在内的直接投入可能在数百亿美元级别,而机会成本、收入损失等间接成本则高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
这是一笔任何单一公司都无法承受的「学费」,现在整个行业都在一起买单。
为什么教 AI 花钱这么难?
让 AI 帮你买一杯咖啡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是一个涉及技术、法律、商业利益和安全的复杂工程。
首先是标准之争。当 AI 要代表你支付时,它需要一套通用的协议来与商家、银行、支付网络进行通信,但问题是谁来定义这套协议。
2025 年 5 月,Coinbase 推出了 x402 协议,试图激活沉睡了 30 年的 HTTP 402 状态码(Payment Required),建立一个基于 Web3 的、去中心化的支付标准。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一次交易都通过加密签名来验证,由代码而非中心化机构来保证安全。
这种思路的优势在于开放和无需许可,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基于这个协议进行创新。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一旦出现纠纷,责任归属和追溯会非常困难。
9 月,Google 联合超过 60 家公司发布了 AP2 协议,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案——授权委托书(Mandates)。这套方案更像是在现实世界的法律框架下,为 AI 的每一次交易行为创建一份份加密签名的数字合同,确保每一笔交易都有据可查、有责可追。
Google 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生态系统和与监管机构的良好关系,这使得 AP2 协议更容易被主流商家和金融机构接受。但它的问题在于中心化,Google 可能会利用其标准制定者的地位,来获取不公平的商业利益。
紧接着 10 月,Visa 和 Mastercard 在同一天发布了各自的协议。传统金融世界的两大霸主用行动宣告了它们不会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标准之争中缺席。
它们的方案更像是对现有支付体系的渐进式改良,试图在不颠覆现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将 AI 代理纳入进来。它们的优势在于对支付业务的深刻理解和庞大的存量用户,但它们的劣势在于创新速度较慢,可能会被更激进的方案所取代。
这场协议之争的背后是对未来商业基础设施控制权的争夺。谁的协议成为标准,谁就能在 AI 经济时代扮演「水龙头」的角色,并从每一笔交易中抽取「过路费」。
其次是权限控制的难题。当你授权 AI 代表你花钱时需要设定边界,它能花多少钱?在哪些场景下可以花?需要用户确认吗?如果 AI 被黑客攻击或者出现 bug,谁来负责?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在技术实现上极其复杂,需要建立一套精细的权限管理系统,既要保证 AI 有足够的自主权来完成任务,又要防止它失控。
这得靠对支付系统的底层进行彻底改造,增加新的 API 接口、身份验证机制、实时监控系统和应急熔断机制。
例如,Visa 的方案中就包含了一个「可编程支出(Programmable Spending)模块」,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来设定复杂的支付规则,比如「每周最多花 50 美元在咖啡上,但如果是在我常去的那家店,可以提高到 70 美元」。
第三个难题是责任归属。当 AI 代表你买错了东西,或者在错误的时间支付了错误的金额,谁来承担责任?是 AI 的开发者,还是支付服务商?还是你自己?
传统的支付系统建立在「人类做决策」的假设之上,法律框架也是如此设计的。但当决策者变成了 AI,整个责任链条都需要重新定义。这涉及到法律条款的修改、保险产品的设计、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
目前,大部分协议都试图通过详细的日志和可追溯的数字签名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当争议发生时,如何将这些技术证据转化为法律证据,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最后,还有商业利益的重新分配。传统支付系统中,银行、卡组织、支付网络、商家各自占据着自己的位置,分享着交易费用。但当 AI 代理进入这个生态,它会成为一个新的、强大的中间层。
它可以为用户选择最优惠的支付方式,可以绕过传统的信用卡网络,可以实时比价和议价。这意味着原本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将被打破。
谁能在这个新生态中占据有利位置,谁就能在未来的万亿美元市场中分一杯羹。而那些无法适应的玩家,可能会被彻底边缘化。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让 AI 代理帮你安排下个月的旅行。对于一个 AI 代理来说,这涉及到一连串复杂的交易。它必须找到并预订航班,预订符合你偏好的酒店,并租一辆车。
每一步都涉及到向不同的供应商进行单独的支付,可能使用不同的货币,并有不同的取消政策和退款规则。代理需要一种安全的方式来管理多个支付凭证,处理多步交易逻辑,例如只有在航班和酒店都确认后才预订汽车,并处理潜在的退款或争议。
构建一个能够可靠、安全地处理这种复杂性,并且能够扩展到数百万用户和数十亿笔交易的系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挑战。
转型的焦虑
整个支付行业都正陷入深深的焦虑当中。
在 AI 代理的时代,传统支付公司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它们不再是交易的主角,而可能沦为背景中的「管道工」。
用户不再关心自己用的是 PayPal 还是 Stripe,因为 AI 会自动选择最优的支付方式。商家也不再需要在网站上放置各种支付按钮,因为 AI 会直接完成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公司的价值主张是什么?它们如何保住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PayPal 给出的答案是与 OpenAI 深度捆绑,成为 ChatGPT 的默认支付方式。
这是一个高风险的策略。如果 ChatGPT 成为主流的 AI 代理入口,PayPal 就能获得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但如果其他 AI 平台崛起,或者 OpenAI 决定自己做支付,PayPal 的这笔投资可能会打水漂。
其他支付公司也在做出各自的选择,Visa 和 Mastercard 选择推出自己的协议,试图在标准层面掌握主动权。
但无论选择哪条路,这些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焦虑,在一个由 AI 主导的支付生态中,它们的利润空间会被大幅压缩。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场变革的主导权掌握在 AI 公司手中,而不是支付公司。
OpenAI、Google、微软这些科技巨头,它们既有 AI 技术,又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还有充足的资金。它们完全可以绕过传统支付公司,自己建立一套新的支付体系。事实上,Google 的 AP2 协议,就已经显示出了这种野心。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支付公司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参与到这个新生态中,争取不被边缘化。这正是 PayPal 与 OpenAI 合作背后的逻辑。
在这场由 AI 主导的支付行业大洗牌中,未来的玩家格局正逐渐清晰。最顶层的是 AI 平台,如 OpenAI、Google 和微软。它们掌握着 AI 技术和用户入口,是新生态的绝对主导者。它们可能会将支付能力作为其平台的基础设施,向开发者和商家收费,就像苹果从 App Store 的每一笔交易中抽成一样。
中间层是基础设施服务商,如 Visa 和 Mastercard。它们提供底层的支付网络和清算服务,是 AI 经济的「管道」。它们可能会在处理海量交易中获取微薄的利润,但它们不再拥有定义规则的权力。它们更像是高速公路的养护公司,而不是所有者。
最底层的是垂直解决方案提供商,如 Ramp、Kite AI 等创业公司。它们针对特定场景或行业,提供定制化的 AI 支付解决方案。它们可能会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很难挑战平台型公司的地位。它们是新生态中的「淘金者」,希望能在这场变革中分一杯羹。
而像 PayPal 这样的传统支付巨头,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它们既没有 AI 平台的技术优势,又不像 Visa、Mastercard 那样掌握着底层网络。
唯一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存量用户和商户关系,但在这个新时代,这些优势正在被快速侵蚀。它们就像是曾经的诺基亚,手握着功能机的巨大市场份额,却眼睁睁地看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
2025 年 10 月 28 日 Paypal 股价暴涨或许只是这场变革的序幕。数百亿美元的直接投入,数千亿美元的收入重分配,都指向同一个结局——一个由 AI 主导的支付世界正在到来。
而在这个新世界里,那些曾经定义了支付规则的公司,正在变成规则的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