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最新司长随笔中强调,香港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上是亚洲的领军者,未来更要提供创新的产品,满足不同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要,并透露金管局正透过Ensemble沙盒项目,探索代币化如何改善碳权的发行和交易。与此同时,刚刚结束的外滩大会上,香港证监会、华夏基金和汇丰银行几位高层嘉宾的发言,几乎毫不掩饰地揭示了RWA(现实世界资产)的下一幕剧本:RWA的下一站,必然是稳定币。这不仅是香港金融创新的一次“摊牌”,更是其在全球数字金融格局中,寻求成为中国战略支点的雄心壮志。香港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铸就一条“稳定币走廊”,重塑全球金融版图?
一、香港证监会“摊牌”:RWA的下一站是稳定币
外滩大会上,来自香港证监会(SFC)的高层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监管原则:“通证化和非通证化的产品,适用的是同一个监管系统,核心都是保护投资者。”这看似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潜台词却无比清晰:香港监管的重点,是底层资产的合规性,而不是其表现形式(是否为Token)。这为RWA的发展扫清了最大的认知障碍。
但更关键的是他的下一句话:“通证化产品,要实现规模化,一定要打通稳定币和二级市场。用传统法币是很难推动的。”这几乎是在“明示”:香港发展RWA的终局,必然要走向一个由合规稳定币作为核心结算工具的、高效的二级流转市场。
华夏基金的“资产上链”宣言: 作为中国公募基金的巨头,华夏基金高层的发言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他直言:“我们现在做的通证化产品,就是为了迎接稳定币的到来。”并且,他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构想:“要大力推动代币化的存贷款,这意味着背后的存款、债券等基础资产,都必须上链,才能实现24*7的全天候投资。”
汇丰银行的“躬身入局”: 当理论和宣言都有了,最需要的就是实践。来自汇丰银行的高层则低调地透露:“我们正在和华夏基金合作,推进代币化的货币基金和存款项目。”
将这三张“底牌”放在一起,一幅清晰的未来图景已跃然纸上:香港正在下一盘大棋。它不是简单地将股票、债券“复制”到链上,而是在酝酿一场“釜底抽薪”式的金融革命。稳定币是撬动万亿链上资产的“杠杆”,它将作为“血液”,链接实体资产与数字流动性,彻底打破传统金融的效率枷锁,极大地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和投融资效率。
二、破除“监管陷阱”:从“管制者”到“市场培育者”的思维转变
美国凭借“模糊的智慧”与市场力量,让USDT、USDC迅速迭代、跑马圈地,再由合规立法兜底,成就了今日的美元稳定币帝国;而欧洲和新加坡则因“完美的监管”,亲手扼杀了本国的创新萌芽。历史的教训清晰而深刻:在金融创新的赛场上,时机与生态,远比完美的规则重要。
对香港的启示是什么?今年5月,香港稳定币条例在立法会通过,8月1日正式生效,并配发了一系列指引和细则。全球目光都投向了香港。香港有没有机会在稳定币领域成为新的增长极,而不是如欧洲和新加坡一样仅仅成为一个监管样本?
坦率地说,如果香港继续沿着目前的路径——追求“完美”的监管框架、小心翼翼的市场培育、渐进式的创新试点——答案是否定的。香港需要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当前的稳定币世界里,“乖孩子”注定失败。香港稳定币的成败,绝不能仅仅被视为一个金融监管问题,它必须被提升到国家数字金融战略的高度。
香港的唯一出路,不是设计一套无懈可击的监管框架,而是倾尽全力,打造一个全球流动性最充沛、应用场景最丰富、最具活力的稳定币市场。而方兴未艾的RWA即是稳定币的战略抓手。香港应以更高格局、更具创新的思维,铸就一条“稳定币走廊”,从而把握稳定币革命的主动权,成为国家战略的坚实支点,而非被动的防御性追随者。
当前最大的风险是,香港可能在不经意间滑入“监管陷阱”。监管机构必须完成一次深刻的思维转变:从“金融管制者”转变为“市场培育者”。监管的目标不应是“不出事”,而是“办成事”——在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培育出一个繁荣的生态。这意味着,监管本身需要成为一种服务(Regulation as a Service),其核心KPI(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市场的流动性深度、生态项目数量,以及香港发行的稳定币在全球结算尤其是RWA结算中的份额。
要破解这一困境,香港可在现有条例下引入分层分类监管,按规模分层:大规模、面向公众的稳定币可以对资本充足、储备披露与风险领域进行适当的严格管理;小规模、实验性稳定币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沙盒”内先行试水。按功能分类:支付型稳定币强调可靠性;投资型或实验型以披露与保护为主。分阶段递进:初创从沙盒起步,随规模扩张渐入全面监管,避免“一刀切”窒息新生力量。此外,创新空间值得大胆探索:常态化沙盒、灵活实名制、容纳DeFi,开发“合规封装”方案,将监管转化为服务,推动香港从“管制者”向“市场培育者”转型。
三、打造战略性生态:RWA与“香港稳定币走廊”
在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上,香港稳定币首要突破是构建战略性应用市场——RWA。香港地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背靠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贸易国——中国。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既能对接中国大陆庞大的实体经济,又能融入全球资本市场。这张牌,注定要通过“真实世界资产(RWA)”来打出。
美元稳定币的成功,建立在虚拟资产交易之上。而香港稳定币的机会,则在于实体资产的数字化。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家东莞工厂向巴西出口一批价值500万美元的货物,传统流程要依赖美元信用证、SWIFT电讯和多家中间行,资金到账往往需要2-3周。但在香港的RWA+稳定币模式下,这笔应收账款可以迅速代币化,成为RWA代币,在全球市场交易。工厂立即获得资金,而投资者则获得年化5%-7%的短期收益。整个交易通过香港合规稳定币完成,效率、透明度和成本优势显而易见。
这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融资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全球金融格局的重塑。对中国实体经济而言,这是降低财务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利器;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这创造了一种非投机性的稳定币需求;对香港而言,这是成为新一代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枢纽的战略机遇。
贸易金融只是起点。中国的基建项目、绿色能源项目及碳信用、大湾区的商业地产……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规资产,都可以通过香港的RWA平台,成为全球投资者可以配置的数字资产,而这一切的底层血液,都将是香港的合规稳定币。
通过政策引导、合理监管与创新促进,香港可铸就一条“稳定币走廊”,连接中国与全球金融体系,成为世界的稳定币创新与跨境结算枢纽。
第一支柱是多元货币,务实为王: 以RWA为核心,务实地推动多元稳定币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是服务贸易融资的战略核心;港元稳定币是金融投资和本地创新的试验田;更要大胆地将合规的美元稳定币纳入体系,作为初期吸引全球流动性的"引水渠",最终服务于RWA生态。
第二支柱是场景嵌入,引爆生态: 政府必须带头,注入信心。香港金管局的外汇基金和政府财政储备,可以象征性地配置1-2%于完全合规的港元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更重要的是,强制规定在香港发行的RWA项目,必须以合规的香港稳定币进行募资、交易和清算,将稳定币与香港的"杀手级应用"深度绑定,创造一个强大的"RWA-稳定币"飞轮效应。同时要打通支付"毛细血管",推动甚至强制要求八达通、转数快、AlipayHK、WeChat Pay HK等本地支付巨头,全面集成合规稳定币的兑换和支付功能。
第三支柱是监管创新,动态灵活: 监管必须为RWA的增长服务。常态化的"监管沙盒"让RWA发行平台可以快速试错;分层分类监管为不同类型的RWA和稳定币提供适度的空间;更要积极探索让合规稳定币能与全球DeFi协议交互的"合规封装"方案,让RWA资产获得全球化的流动性。
结语:
全球稳定币的版图远未定型。美国赢得了基于数字资产交易的第一回合,但基于实体经济和全球贸易的第二回合才刚刚开始,而RWA就是发令枪。香港面临的不是技术问题或法律问题,而是决心和格局的问题。是选择成为一个精致但无足轻重的"监管盆景",还是成为一个以RWA为引擎、重塑全球化的“战略雨林”?答案不言自明。香港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窗口,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将RWA作为其稳定币战略的绝对核心。通过主导全球RWA市场,香港不仅能为自身赢得数字金融时代的中心地位,更能为国家的贸易升级和货币国际化,提供最强有力的战略支撑。这才是香港稳定币的唯一前途,也是其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相关推荐阅读:蚂蚁集团CEO:坚决不发虚拟币,通证经济未来只为实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