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领域再次“亮剑”!8月25日,香港金管局发出通函,确定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在香港全面实施基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加密资产监管标准的银行资本金新规。这意味着银行持有加密资产将面临极高的资本金要求。这一新规不仅将深刻影响银行的资产配置与创新路径,更明确指出了什么样的稳定币才能真正迈入主流金融体系,预示着加密资产将迎来一场由监管主导的“大筛选”。

一、香港加密新规:2026年银行资本金标准全球率先落地

  • 巴塞尔标准: 香港金管局确定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在香港全面实施基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加密资产监管标准的银行资本金新规。香港将成为全球率先在本地法律体系中落实该标准的司法管辖区之一。

  • 广义定义: 新规将加密资产界定为主要依赖密码学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或类似技术的“数字资产”,这一广义定义涵盖了比特币、以太坊、现实世界资产(RWA)以及稳定币等。

  • 删除“私有”一词: 香港大学法学院讲师兼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费思指出,金管局删除了巴塞尔标准中“私有”一词,这意味着无论是由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发行的加密资产,都将纳入香港的监管范围。

二、加密资产分类:决定银行“准入”与“成本”

巴塞尔委员会将加密资产划分为两大类,这一分类将深刻影响银行的资产配置与创新路径。

  • 第一组资产(风险可控): 风险相对可控、与传统金融体系相容性较强的资产,例如合规稳定币或RWA。这类资产的资本要求与传统金融工具接近。

  • 第二组资产(高风险): 波动性高、风险难以完全避险的资产,其中包括大多数加密货币,如比特币。这类资产则需以“1比1”全额资本覆盖,即银行持有多少风险敞口,就必须匹配等额资本,以防范潜在损失。风险权重最高设定为1250%,意味着银行至少要按照1:1的比例对这些加密资产风险敞口持有资本金。

三、什么样的稳定币能迈入主流金融体系?

新规明确指出,只有那些满足严格合规、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要求的稳定币,才有机会被纳入第一组资产的范畴,从而获得银行的青睐。

  • 合规稳定币: 只有那些完全由高品质、低风险资产(如国债、央行存款)支援,并且有透明度和兑付机制的稳定币,才有可能进入资本要求相对宽松的第一组。

  • 不合规稳定币: 演算法稳定币,或是缺乏足够储备和透明度的稳定币,则可能被划入第二组,银行若持有就必须配置极高的资本金,加大了难度。

  • 两极分化: 稳定币的未来可能走向两极分化:合规化稳定币或成为跨境支付和金融结算的重要工具,而不合规的稳定币则会逐渐被主流金融体系边缘化。

四、香港的监管先行:全球典范与挑战

  • 全球率先: 香港将成为全球率先在本地法律体系中落实巴塞尔加密资产监管标准的司法管辖区之一。然而,除香港以外,目前只有少数其他巴塞尔委员会成员正式启动了在本地实施巴塞尔加密资产监管标准的准备工作。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巴塞尔委员会成员估计不会在2026年1月之前实施巴塞尔加密资产监管标准。

  • 银行准备工作: 在修订后的香港银行资本规则正式生效之前,香港本地银行业机构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它们必须制定一套全面的政策、程序和系统,以完整地记录用于确定其加密资产是否符合相关分类条件的支援档案和信息。香港金管局有权要求银行向其提交加密资产分类评估报告及支援档案。如果香港金管局不同意某家银行对加密资产作出的分类决定,可以推翻该银行的决定。

  • 机遇与挑战: 对银行来说,这意味着在高风险加密资产投资上将面临更高的资本约束,而在稳定币和RWA等新兴领域则需付出更多合规与风险管理成本。与此同时,这一制度也为香港金融市场确立了国际一致的监管基础,既有助于维护系统性稳定,也为长期健康的数字资产创新提供了空间。

结语:

香港金管局即将实施的巴塞尔加密资产资本金新规,是香港在数字金融监管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它明确了什么样的稳定币才能真正迈入主流金融体系,预示着加密资产将迎来一场由监管主导的“大筛选”。这一新规将深刻影响银行的资产配置与创新路径,并推动稳定币市场走向两极分化。香港正致力于在严监管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以巩固其作为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地位。

相关推荐阅读:香港稳定币是交付工具,不存在炒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