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要点:

  1. 美国《GENIUS法案》优先考虑联邦和州双重框架下的合规优先方法,要求对授权的稳定币发行人提供全额储备支持和严格的许可。

  2. 欧盟的 MiCA 法规将稳定币监管嵌入现有金融框架,对代币进行分类并通过主要交易所退市来强制执行严格合规性。

  3. 香港通过监管沙盒采取技术中立的方法,注重结果而不是规定性规则,同时保持复杂的监督和消费者保护。

由于各大金融中心对数字货币的管理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全球稳定币监管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分裂。

美国推行“合规优先”框架,欧盟推行“嵌入式监管”,香港探索“技术中立”架构,这种监管差异正在加剧机构竞争,重塑数字金融的未来。

这种战略差异化不仅仅是监管偏好的问题,它代表着一场争夺数字金融霸权的根本性斗争。每个司法管辖区都押注于自身独特的策略,希望在这个已发展成为万亿美元稳定币生态系统的领域吸引更多创新、投资和市场份额。风险从未如此之高,今天的监管决策决定着哪些金融中心将主导未来的数字经济。

这场监管竞赛的时机尤为重要。在经历了多年的监管不确定性之后,2024年和2025年,三个司法管辖区都协调一致地推动监管趋于清晰。然而,每个地区并没有趋同于类似的框架,而是加倍努力,采取反映其独特监管理念和竞争优势的方法。

美国采取合规优先战略

美国通过《GENIUS法案》对稳定币监管采取了独特的美国式方法,该法案于2025年5月以66票赞成获得参议院批准。该法案建立了联邦和州双重监管框架,将合规确定性置于所有其他考虑因素之上,体现了美国对清晰规则和严格执行机制的偏好。

根据GENIUS框架,只有获得许可的支付稳定币发行商才能合法在市场上运营,未经授权的发行将构成联邦犯罪。该立法建立了明确的层级结构,其中联邦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大型发行商,而州监管机构则负责监管规模较小的发行商,其监管框架必须与联邦要求“基本相似”。

合规优先的方法超越了简单的许可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必须持有美元或美国国债的全额储备支持,接受定期审计,并遵守全面的报告要求。该立法明确规定,支付类稳定币既不是证券,也不是商品,从而消除了多年来困扰该行业的监管模糊性。

美国做法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稳定,而不是促进创新。

监管框架包括严格的资本要求、运营韧性标准以及当局紧急干预的规定。这种保守的立场反映了美国监管机构历来倾向于稳定而非尝试,尤其是在此前加密货币市场经历动荡之后。

欧盟实施嵌入式监管架构

欧盟通过其加密资产市场监管采取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该监管于 2024 年 12 月全面生效。欧盟没有为稳定币创建单独的监管结构,而是将数字资产监管嵌入其现有的金融服务框架中,利用数十年来统一的银行和证券监管制度。

嵌入式方法将稳定币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资产参考型代币和电子货币代币。这种分类系统允许监管机构根据基础资产结构应用不同的要求,而不是制定一刀切的规则。当资产参考型代币达到“重要”地位(定义为拥有超过 1000 万代币持有者或每日交易额超过 10 亿欧元)时,将面临更严格的要求。

欧洲的做法已经展现了其执行力。包括币安、Coinbase 和 Kraken 在内的主要交易所已将 USDT 等不合规的稳定币从欧盟市场下架,迫使发行方要么遵守规定,要么彻底退出欧洲市场。这种积极的执法行动明确表明了欧盟对其监管愿景的承诺。

此外,欧盟的嵌入式监管战略超越了简单的合规要求,涵盖了更广泛的政策目标,包括金融稳定、消费者保护和市场诚信。欧洲当局表示,稳定币监管是更广泛的数字金融治理的试验场,并暗示其经验教训将影响未来全球加密资产监管。

香港探索技术中立框架

香港已通过其《稳定币条例》将自己定位为最具创新友好的司法管辖区,该条例于 2025 年 5 月在立法会通过。香港的“技术中立”做法侧重于结果而非具体的技术实施,在保持监管监督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了灵活性。

香港框架引入了“指定稳定币”的概念,指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的官方货币或经济单位。这一灵活的定义允许创新,同时确保对系统重要性代币的监管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适用于在香港发行的稳定币以及以港元为基准的稳定币,无论其发行地在何处。

香港的监管沙盒已成为吸引国际参与者的关键优势。首批沙盒参与者包括渣打银行、电讯盈科等大型机构,以及京东数科和圆创科技等科技公司。这一多元化的群体体现了香港兼顾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创新者的战略。

技术中立的理念也延伸至技术要求。香港监管机构不规定具体的技术或运营模式,而是关注资产支持、赎回机制和消费者保护等结果。这种灵活性使发行人能够在明确的参数范围内进行创新,同时确保满足监管目标。

竞争影响和市场动态

这三个主要司法管辖区之间的监管差异,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市场碎片化。每种监管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导致稳定币发行者和用户在司法管辖区之间进行战略性选择。

美国合规优先模式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监管确定性,对规避风险的机构投资者和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吸引力。然而,严格的要求和高昂的合规成本可能会阻碍规模较小的创新者和实验项目。Circle 等大型发行机构已公开赞扬《GENIUS 法案》,认为清晰的监管是其相对于监管较弱的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相反,欧盟的嵌入式方法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监管基础设施,同时提供了全面的消费者保护。分类系统允许进行比例监管,这有可能降低小型发行人的门槛,同时保持对系统重要性代币的严格监管。然而,针对不合规代币的强力执法给全球发行人带来了实施挑战。

香港的技术中立框架在保持完善监管的同时,为创新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沙盒模式允许在全面实施监管之前进行试验,从而有可能吸引那些在其他地区更为规范的框架下可能举步维艰的前沿项目。然而,关于这种模式如何推广,以及其灵活性是否会损害消费者保护,仍然存在疑问。

全球影响和未来融合

美国、欧盟和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的差异,反映了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各国对数字金融领导地位的更广泛竞争。每个司法管辖区都押注于自己的方法,认为其在吸引全球市场份额的同时,能够最有效地平衡创新、稳定和消费者保护。

这场监管竞争已经开始重塑全球稳定币市场。尽管Tether的USDT是市值最大的稳定币,但由于合规问题,它在欧盟市场面临限制。与此同时,像Circle的USDC这样的合规稳定币正在受监管的司法管辖区内获得市场份额,这表明监管框架如何直接影响竞争态势。

当前的碎片化也给全球金融机构和跨国稳定币发行者带来了挑战,他们必须同时应对多个监管框架。当发行者必须满足不同司法管辖区的不同要求时,合规成本和运营复杂性会显著增加,这可能会有利于那些能够承担跨司法管辖区合规计划的大型机构。

展望未来,每种监管方法的成功可能取决于未来几年的市场结果。创新率、消费者采用率、金融稳定性和市场份额增长等指标将决定哪种框架最有效。然而,鉴于每种方法背后的根本理念差异,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显著的趋同。

相反,全球稳定币格局可能会继续演变为多极结构,不同的监管模式共存,争夺市场参与者。这种竞争最终可能有利于更广泛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因为它鼓励监管创新,并为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提供选择,尽管它也可能增加全球数字货币市场的复杂性和碎片化程度。

相关推荐:Coinbase正式起诉域名仿冒者:山寨网址涉嫌非法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