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加密金融最常被质疑的地方在于收益来源的不确定性。无论是传统的 CeFi 理财,还是早期的 DeFi 收益农业,本质上都依赖于平台造血或市场泡沫。一旦外部环境恶化,收益就会迅速下滑,甚至演变成流动性危机。而随着 RWA的兴起,这一局面开始发生转变。
RWA 的逻辑是将美债等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映射到链上,以此为用户提供更透明、更低风险的收益通道。这意味着理财不再只是平台内部的资金池博弈,而是直接锚定现实资产的回报。随着市场回暖,RWA 产品的吸引力逐渐凸显,几乎成为各大平台的必争之地。
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用户对理财产品的信任度,也让稳定币的内涵得到拓展。稳定币过去更多是“支付工具”或“避险资产”,如今则进一步延伸为“带收益的稳定配置”,让用户在持有美元资产的同时获得额外回报。
美债搬上链,能否撑起链上美元的安全感?
RWA 的最大优势在于收益来源的可验证性。以美债为例,它本身是全球最安全、流动性最高的资产之一,将其代币化意味着用户在链上就能间接持有美国国债的收益。对比起传统加密理财中“资金池投向未知”的模式,RWA 的可信度显然更高。
其次,RWA 产品与稳定币的关系日益紧密。USDT、USDC 提供了“1:1锚定美元”的稳定性,而 GUSD、BGUSD、RWUSD 则进一步在这个稳定基础上叠加了理财属性。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代币凭证”,更是现实金融与区块链之间的桥梁。
此外,RWA 还是行业合规化的重要一环。美债、政府债券等作为支撑,意味着这些产品天然符合监管部门关注的“透明与安全”要求。在当前环境下,谁能率先建立起合规、透明的 RWA 理财产品体系,谁就更可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大稳定理财正面刚,谁能笑到最后?
不同平台都在布局 RWA 赛道,但它们的产品机制存在差异。Gate 推出的 GUSD,Bitget 的 BGUSD,以及币安的 RWUSD,正是当下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三类产品。
收益层面:GUSD 初始年化收益率为 4.40%,来源于 Gate 生态收入以及美债等现实资产。BGUSD 提供 4%+ APR,按每日最低余额计算收益。RWUSD 则是浮动利率,币安在上线初期提供过高达 4.2% APR,但并非固定,后续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比之下,GUSD 在当前阶段的收益水平略高。
赎回规则:GUSD 支持标准赎回(D+3,手续费0.05%)和快速赎回(10分钟到账,手续费0.1%),赎回仅能转换为 USDC。BGUSD 同样支持标准赎回(D+3)和快速赎回,手续费与额度与 VIP 等级挂钩,更加复杂。RWUSD 也采用类似机制,标准赎回 T+3,快速赎回即时到账,但手续费结构与 GUSD 类似。
额度限制:GUSD 对个人用户开放最高 500万 USDT/USDC 的质押上限,机构用户上限为 1000万。BGUSD 则有每日申购上限,非VIP仅能申购 2.5万,VIP 无限制。RWUSD 的额度依赖币安的整体产品池,并会随市场情况调整。综合来看,GUSD 的大额敞口更适合机构用户,而 BGUSD 在用户分层上更为精细。
新型链上理财产品的竞争格局
在三者的对比中,GUSD 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收益稳定且略高于同类产品,尤其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4.4% 的 APR 对稳定币持有者具备吸引力。其次是资金门槛和额度设计相对灵活,个人和机构用户都能找到合适的参与方式。最后是透明度与体验,GUSD 不仅支持快速赎回,还自动将收益发放到现货账户,免去了操作负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GUSD 的赎回只支持转换为 USDC,流动性选择略窄;而 BGUSD 和 RWUSD 在支持的场景上更广,比如可用作合约保证金或借贷抵押。因此,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不同产品适配的群体并不完全相同。
整体而言,GUSD 在收益率和上限设计上更有竞争力,BGUSD 强调生态场景应用,RWUSD 则依托于币安的市场体量。这三者共同勾勒出 RWA 理财产品的多样化格局。
RWA会是未来的必选项,还是一阵风口?
RWA 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创新产品”的范畴,逐渐成为稳定币理财的行业标配。随着更多合规要求的到来,RWA 有望成为链上金融产品最坚实的底层逻辑之一。用户对收益的需求和对安全的考量,正在推动平台不断提升透明度与资产质量。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 RWA 产品进一步细分:面向高净值用户的高额质押方案,面向零售用户的灵活申购产品,以及更多场景化应用,比如链上借贷、跨境结算等。而不同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将逐渐回归到核心问题:谁能提供更安全、更透明、更具性价比的美元资产理财通道。
对于用户而言,选择 GUSD、BGUSD 还是 RWUSD,核心并不在于品牌,而在于自身需求——是追求更高收益、更强流动性,还是更广的生态应用。RWA 理财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