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稳定币走入主流视野

截至2025年8月,全球稳定币市值已攀升至约2800亿美元,较去年持续增长,稳定币占整个加密市场约7%比重。其他统计显示,主流稳定币合计市值也已达到2625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约40倍。
交易活跃度同样回暖:2025年初,以太坊上的稳定币转移量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交易者与DeFi恢复信心,尽管尚未回到2024年同期峰值。

二、监管制度建设加速:全球法规框架浮现

美国方面,《GENIUS法案》(美国“指导与建立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于2025年7月正式签署生效,为稳定币制定了清晰监管标准,包括1:1储备要求、审计与合规披露、监管注册与消费者保护等多项机制。这标志着稳定币从边缘创新走向受控资产。

欧盟方面,与之呼应,欧盟亦加快推进数字欧元计划,并认真考虑采用公共链如以太坊或Solana技术实现,以提升竞争力与战略自主性。

同时,美国专家指出,仅有法律尚不够,稳定币的实际增长还需基础设施支持,如监管托管、安全标准、资金流动透明度、实时资产证明和与资本市场系统衔接能力等。

三、创新趋势:收益型稳定币与RWA支撑成为推动力

2025年,收益型稳定币成为市场焦点,其不仅挂钩美元,还通过智能合约自动为持有者创造收益。例如Ethena的USDe等协议受到追捧,市场锁仓金额已达数亿美元。

与此同时,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RWA)作为稳定币背书也受关注。截至2025年8月,链上RWA总规模约达265.9亿美元,主要由国债与货币基金类产品支撑,由BlackRock、Franklin Templeton、Ondo Finance等主导。

机构愿景趋向融合:预计短期内,代币化基金与票据将与稳定币深度耦合,中长期则扩展至结构化金融与资本市场基础设施。

四、支付基础设施推动:稳定币迎支付革新风口

Fireblocks报告指出,90%的支付平台开始实际部署稳定币,48%认为速度是最大优势,86%愿意立即执行,表明稳定币已从概念走向规模应用。

跨境支付动力显著增强:2025年上半年,有关稳定币与跨境支付的新闻稿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00%,远高于总体增长率。这反映出稳定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正成为重要变革力量。

五、系统性风险:规模背后的“挤兑”隐忧

尽管规模增长,稳定币仍面临“重大挤兑风险”。研究指出,目前稳定币体系中套利机制集中或分散都可能在危机中反而加剧价格崩塌风险,年化“挤兑风险率”介于3.3%到3.9%,远高于FDIC保障的存款。未来十年,重大稳定币危机的概率或达1/3。

六、未来展望:制度与技术并重,走向混合货币生态

学界指出,稳定币将成为“金融2.0”时代的基石,通过融合DeFi创新与传统金融,实现“Banking 2.0”。另有研究提出混合货币体系构想,将稳定币由央行储备支撑,实现安全、可编程与制度监管协同,增强系统弹性。

总结

整体来看,2025是稳定币发展进入制度化、规模化、创新化的关键节点:全球市值持续攀升,监管法律与央行数字货币竞速推进;收益型协议与RWA支撑模式崛起;支付架构和跨境应用迅速扩展;但稳定币体系的抗风险性仍需强化。未来,稳定币如何在合规、安全与规模间取得平衡,将决定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相关推荐: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为美国公民访问离岸加密交易所开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