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区块链基础设施从“可用”走向“好用”。三个方向最为关键:以太坊主网在账户抽象上的落地推进,Layer2在去中心化排序与交易确认体验上的跃升,以及以Celestia与Avail为代表的模块化数据可用性层走向规模化。它们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在不牺牲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提升吞吐与用户体验,为下一波应用扩张释放容量。

首先,Ethereum在Pectra升级后将账户抽象能力进一步前移至协议层,EIP-7702允许传统EOA临时委托智能合约执行,从而在保持密钥主控的同时获得智能账户式的可编程体验。这意味着钱包不再只是“签名器”,而可以原生支持更友好的恢复、自动扣费与多资产付费逻辑,开发者也能在不牺牲安全假设的前提下改善上手门槛。对基础设施而言,这一步使“钱包—合约—应用”的接口变得更可组合,后续围绕支付抽象、账户恢复与风控策略的中间件有望加速成熟。 

其次,Layer2从“便宜快”迈向“更去中心化”。过去一年,行业在排序器去中心化与抗审查上投入增多。基于以太坊验证者与构块者生态的based rollup路径,试图将Rollup的排序权回归开放市场,减少单一排序器的信任假设。近期Taiko在主网上启用preconfirmations,目标是在不牺牲去中心化的情况下提供更快的用户侧确认体验。这一思路与传统“中心化排序器+异步提交”的路线形成差异化,若被更多Rollup验证,将在用户体验与抗审查之间找到更稳妥的平衡点。

第三,模块化架构从概念走向落地。Celestia以“只做数据可用性”的角色,为Rollup与应用链提供可扩展的blobspace,开发者可以把执行与应用逻辑放在自选环境,同时把数据发布与取样交给通用DA层,从而实现“按需拼装”的链式基础设施。与之并行,Avail主网上线后也加入DA赛道,为开发者提供不同的安全与成本曲线选择。对生态的意义在于,基础设施开始像云计算那样可配置:执行环境、结算层、数据可用性与共享安全可以按需组合,降低新链启动与扩容的边际成本。 

与这三条主线并行推进的,是安全与共享安全模型的外溢。以EigenLayer为代表的再质押设施,尝试把Ethereum的经济安全向外辐射,供预言机、排序器、DA服务或新型服务网络复用。在实践层面,这一模式强化了“以太坊为安全中心”的叙事,但也要求对风险耦合、惩罚逻辑与委托集中度进行更严格的工程约束,否则共享安全可能演变为共享故障域。 

比特币生态也在基础能力上酝酿更新。围绕OP_CAT与OP_CTV的技术讨论,为更丰富的链上合约式控制与可编程性打开空间;若社区达成共识并推进软分叉,可能在保守安全边界内为比特币引入新的原语,配合Runes等资产协议,形成“稳安全、补功能”的渐进式路径。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提案仍处于技术评审与共识构建阶段,真正激活需要时间窗口与广泛协调。 

从产业视角看,基础设施的迭代已明显影响上层应用与资金布局。一方面,账户抽象降低了用户转化的“第一公里”摩擦,钱包与法币入口更易整合;另一方面,基于模块化的开发范式缩短了从原型到主网的周期,团队可以把资源集中在差异化业务逻辑而非“造底座”。与此同时,排序去中心化与快速确认为交易型与实时交互类应用(如链上社交、游戏、二级市场做市)提供了更稳定的延迟与预期,改善了“高峰期体验断崖式下滑”的顽疾。

当然,前进也伴随新的工程难题。账户抽象需要在易用与安全之间找到更清晰的边界,避免因权限设计不当引入可升级合约的系统性风险;based rollup的开放排序与MEV市场耦合更紧,如何在公平排序、审查抗性与经济效率之间定价仍待实证;模块化DA降低了进入门槛,但跨层调试、状态衔接与跨域安全证明的复杂度上升,开发者工具链与监控可观测性必须跟上。对监管而言,更多“可编排”的基础能力也将促使合规接口与风控标准向底层延伸。

综合来看,区块链基础设施正跨过“单点优化”的阶段,进入“系统协同”的新周期:协议层通过账户抽象扩展可编程性,扩容层以去中心化排序与快速确认缩短交互时延,底层以模块化DA释放弹性容量,再由共享安全把各类服务串联起来。若这些环节在实践中稳步对齐,2025—2026年有望成为链上应用由“能跑”走向“好用、可规模化”的关键窗口。

相关推荐:受以太坊(ETH)飙升推动,NFT板块市值达93亿美元